美文网首页
4.3.2 苏词革新-扩大词境(二)

4.3.2 苏词革新-扩大词境(二)

作者: 尊道贵德Layla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15:10 被阅读0次

    从长江的滚滚东流,感到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回想起以往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时候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起推出,又熔铸在一块。这首词视野的大,胸次的高,在词里面都是空前的。

    金代元好问在《题闲闲书赤壁赋后》说:

    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这样一首词被称为乐府绝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整个的胸襟气魄和江山历史,两者的激荡和融汇。这首词我们不能把它完全当做实写来看。比如说词中写道: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样一个壮观的场景,似乎是一个非常雄奇险峻的场面。但是我们看宋代陆游的《入蜀记》中,记录到当时赤壁的情况是:

    亦䒢冈矣,略无草木。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讲他经过黄州的时候看到赤壁:

    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就是稍微有一点夸张,所以这首词的境界,它不是一个写实的境界。它其实是虚实相生,这一点启示我们,就是词的境界的开阔,不是依赖于说你去描写一个很广阔的境界,你看到了一个很广阔的壮丽的江山,不仅仅是依赖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词人个人的胸襟气魄,依赖于词人的眼光,包括实际的眼光和内心的眼光。

    这种胸襟气魄,在古战场环境的激发下,才能创造出词中的这种境界。所谓虚实相生,这首词里面恐怕虚的这部分才是更重要的,因为这里面折射出来的是苏轼自己的心境,而不仅仅是一个实际的江山的状况。所以通过个人心境的贯注,这首词才能够做到上下古今,神游目接,对词境做了最恢宏的开拓。

    第二点 苏轼对词的境界所作的开拓反映在理趣入词。苏轼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面。所谓理趣,首先这两个词,光有理太枯燥,光有趣不够深刻,这两者的结合才称得上是理趣。苏轼有很多词都包含着哲理,不仅仅是向以往人们填词,主要以情致取胜,苏轼的很多词是以理趣取胜。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熙宁9年,在密州做的《水调歌头》词,怀念他的弟弟苏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的理趣,它未必是直接展现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面是他对于我们后代人,对于读者的一种启发作用,是把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一种哲理,我们对哲理的一种思考被他引发出来了。也许对于苏轼来讲,他只是一首怀念兄弟的作品,只是一首望月怀远的作品,但是我们读者来说,从中却读到了苏轼对于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这首词它当然是受到中秋对月这个场景的影响,所以词中有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以及悲欢离合这样一些矛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3.2 苏词革新-扩大词境(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p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