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阅读引发了内心认同的思考。
很多家长焦虑,焦虑孩子急迫想玩游戏、想要玩具而撒泼打滚,将这些欲望满足孩子后,焦虑孩子就废掉了。我不严厉对他,他就可能一直打游戏不想上学了,我不控制他买玩具的行为,他为以为我们家多有钱,每次都会想得到,以后怎么得了?
以上的行为等成一句话:“孩子天生有堕性,现在不严格管教,将来就会一事无成”
当我打出这段话时,想到了身边一个离异爸爸,他对于孩子的教育心态完全就应证了这句话。
孩子现在在北京一所较好的211大学,自从孩子考上这所大学,他的完美自恋人格再次得到应证,甚至经常把“要不是我的教育,他能有如今”?类似这样的语言(特别是我们在交流身边同样是单亲家庭的和他孩子同龄的人时)
他的孩子接受了亲生父亲和母亲完全两个极端的教育影响,孩子现在虽然还在上大学,每次当我们几个一起交流时,我会表达出更多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他的父亲想在任何人面前、任何关系面前都表现出自己是权威,孩子必须听他的,不然孩子一定就会过得很惨。把他自己,连带身边的人一起装进他的剧情里。
李雪在书中讲到:如果担心孩子懒惰不上进,父母可以自省,逼迫自己不断奋斗是我的人生模式,渴望彻底懒惰一回的是我,渴望即使不上进也希望有人爱我的还是我,而我的孩子带着他的使命降临,会安然完成他自己人生体验,我能做的:
就是陪伴,而不敢(这里我更愿意改为“要”)妄加干涉。
记得当年在建设路的家里,放了把吉他,而他在引导孩子时,说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那时孩子高二跨高三,课业很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发展乐器爱好。
我提议,你希望孩子做,那你可以自己带头来完成呀,给孩子当榜样,他拒绝,理由是,我已经工作很累心累力了,我就想躺平,不想学习了。
在当时,我会深深的认同,他将自己的某些未完成的期许投射给孩子。
李雪说,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从小这孩子的父亲就给他灌输的想法是,社会很险恶,你要有些心机才行,不害人,也不会被人害,要会为人处事。
但我在这孩子的身上,还是看到了更多纯良的部分。
他的父亲在教育他理财观念这方面时,会提到我们家情况不容易,不要浪费,我把最好的都给你了,类似于这样的言论,有时对孩子的欲求是带着批判角度的,而孩子的母亲(已在婚)在消费观念和行为上,与单亲的父亲有很大的出入。
如果他对孩子更多的有心理上的“看见”,孩子也许不会在与我交流中提到,以后自己的孩子都不会交给他的父亲来教育引导。
孩子能在名牌大学上学,与身边同情况同龄人有很大反差,其中有父亲对于人生路的洗脑催眠,(当然这不能几字文字评论是对与错)
结果中也有孩子自己的发展能力在其中。
不评判孩子的需求,从心理上“看见”孩子,对孩子足够的信任!!
这三大点如果做好了,能缓解很多现代教育的焦虑心态。
教育这个词也许就不会是我们看到新闻上的那般沉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