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了一张嘴,而不是两张嘴。
这就是想让我们学会抉择,什么时候用嘴吃饭,什么时候用嘴说话。
很多人会借我们的口说很多话,比如说,军训的时候,有人和教官说,我想当一个小队长,训练大家。然后教官找到我,问我说:“你想当小队长,训练大家?”我一脸懵圈,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但是教官不信我的话,在他看来,无风不起浪,要不然怎么可能会有人和他说这些呢!最终教官还是让我当了小队长,使得我很尴尬,丢尽了人,因为我当时普通话实在是太差了,我发出的一些指令很多人往往听不懂。这让我知道了很多话不是我们所说的,但我们要说很多话,结果就是我们应该少说话,至少要少说一些不应该说的话。
不置可否的是说话说的好了可以为你增光添彩,但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况且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话语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你的话表达的意思和对方所理解的意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这是其一。其二,你自己所思考的与自己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也是引起歧义甚至矛盾的源头。
谈起说话,不能不提的就是谣言。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传播一些谣言,因为我们总是喜欢行驶我们的话语权。在别人眼里,不说话的人很容易被当成“哑巴”。谣言由愚者产生,而这些愚者还喜欢坐“专家号”,老是专家说这,专家说那,害得人们对真正专家说的话置若罔闻。
说到这,不禁想起了曾风靡一时的“抢盐”事件,事后那些抢到一仓库盐的人们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也会忍俊不禁吧!可是仔细想一想,那些抢盐的人固然做的不对,可是那些制造谣言和传播谣言的人似乎更可恨,毕竟大部分的民众对于谣言具有不可识别性。令人欣慰的是当时抢盐事件始作俑者很快受到了应有的制裁。谣言不仅止于智,还止于治,最重要的止于知。而最重要的一条就要求我们博览群书,丰富经历与见识,具备识别谣言最起码的素质,而不是随波逐流,为谣言的传播添砖加瓦。
比起谣言来说,舆论的压力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舆论捆绑也常常会使人陷入尴尬的局面。好比说,你看到了公交车上有一个空座位,但是空座位旁边站着一个孕妇,奇怪的是,她也不坐下,然后你就过去坐下了,孕妇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你,好像说这个座位是我的,你为什么不和我打个招呼呢!最可怕的是,到了下一站又上来好多人,窃窃私语,对你评头论足,说你没有公德心,不给孕妇让座位。你看着大家,张口解释说,这个座位空了好几站了,那个孕妇就是不坐下。但是没人会相信你,人们觉得孕妇在这拥挤的车厢内,孕妇怎么可能不坐呢!而且孕妇也很无奈,她说自己晕车,站着是为了缓解公交车颠簸带来的恶心和头晕。你很无奈,心里委屈,但你的解释在大众的舆论压力面前显得是那么软弱。于是乎你选择了沉默。从此沉默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你觉得绝对的话少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你看到了公交车上小偷行窃,默默地扭头看向窗外,不再像以前大喊一声:“你丫的敢偷东西。”
话少了,不代表你在公平与正义面前沉默。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更不能逃避一些话题,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出来的是浩然正气,而绝不仅仅只是一句由词语连接而成的简单句子。
我们开始矛盾了,话多了不对,话少了也有毛病,我们如何能够找到那个度量我们话多话少的尺子,怎么才能够把话说明白,而不让别人觉得你废话真多。这需要智慧,需要我们认真的考量,审时度势,因人而异,这才能在你复杂的交际圈里游刃有余,静如止水。
话能成事,也能败事,全看语言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