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几日的旅游走马观花及购物。
印象最深的是导游,姓崔,九零年来日本的留学生。
旅途漫长,崔导讲起来日本的钱币。
日本纸币上的头像是为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贡献的人物。1000日元的是细菌学家 野口英世,5000日元的是女性小说家樋口一叶,1万日元的是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
要说野口英世,得先说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1852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1872年入[熊本市]新建的医学院学习,1875年入东京大学医学院,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卫生局东京试验所任职。此时,东京大学副教授绪方正规从德返日,建成日本第一个细菌学实验室,北里始任其助手。1884年长崎发生霍乱,北里在显微镜下证明了致病菌──霍乱弧菌的存在。1885~1891年前往德国深造,在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的指导下工作,与科赫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此期间他发表数篇在细菌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细菌学界当时普遍认为[厌氧菌]只能在与其他细菌共生的环境下生长,而不可能得到[纯培养]。
北里柴三郎开拓了血清学这一新的科学领域,1892年回日本,在[福泽谕吉]等人的帮助下,创建了隶属大日本卫生会的私人传染病研究所,任所长,率先在日本开展对传染病和[细菌学]的研究。
但19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单独颁给[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而忽略一同开发血清疗法、主导抗毒素研究的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于是看好他的学生野口英世,寄希望于勤学肯干的弟子。
1876年11月9日,野口英世先生出生在磐梯山麓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897年在东京一家私立医学院济生学舍学习,同年获行医证书,次年在北里传染病研究所任职。1899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蛇毒,在此期间,他整理了一份关于蛇毒的研究报告而惊动了美国医学界。
190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克斯纳指导下研究蛇毒。1904年到洛克菲勒研究所从事[螺旋体]研究。1904年入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在研究[血清学] 小儿麻痹、[狂犬病]防治梅毒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并以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1909~1913年用人工培养基培养了[苍白密螺旋体]及其他螺旋体,在[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标本中检出苍白密螺旋体,证实了这种疾病的病因。他还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沙眼等标本中分离出可培养的微生物,认为是病原体,后来证明这些结论并不正确。他以自制的培养基,从奥罗亚热患者血中和秘鲁疣患者疣结节中分离并培养出杆状巴尔通体,将它注射于猕猴血中可引起[急性发热]注射于皮下则形成疣,由此揭开了这两种疾病之间长期令人困惑的关系。著有《[蛇毒]。
野口英世当时提出用人体做实验,因为即使小白鼠,也和人体有差异,不精确。道理没错,但是非常不人道。
当然,野口英世也没有获得诺奖,被称为北里柴三郎的悲剧。由此也清醒的认识到,不是他们的学术不优秀,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不发达,由此下定决心潜心发展日本医学。
说到野口英世,不得不提汤飞凡
汤飞凡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和中国眼科专家周城浒合作,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自我试验,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发表了《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杄菌”的发现。
1938年,汤飞凡带领工作人员成功地回收利用废琼脂,采用乙醚处理牛痘苗杂菌,改良马丁氏白喉毒素培养基。
1943年,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种,生产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有关人员赶制出10万份牛痘疫苗,支援解放区。后来改进生产方法,制出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
1950年,察哈尔北部鼠疫流行,他带领一个突击小组,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后来,为防止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他承担对黄热病疫苗的研制工作,领导易有年等解决了病毒毒力变异问题,并制成中国自己的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为1960年天花病在中国国内绝迹做出了贡献。
日本人非常佩服汤飞凡,以一己之力对抗了细菌战。
崔导讲的津津有味,全车的同事听得入神。原谅我孤陋寡闻,以前从来都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