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熊大今个学期要学李绅的《悯农(其一)》。
还没拿出电子课本的时候,熊大一看标题,立马很自傲地说:“妈妈不用学这个,我已经会背了。你听:锄禾日当午……”
我不得不打断他的兴头:“那是上学期学的。这个学期要学的是诗人同一时间写的另外一首诗,这首诗也叫《悯农》。”
“啊?好奇怪啊,居然有两首一模一样的诗歌!”熊大一听,惊奇得怪叫起来。
“因诗人看到农民伯伯耕种太辛苦了,有很多感受,一首诗写不完,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啊。”
“原来是这样啊。”
搞定了熊大的第一波十万个为什么,我陪着他慢慢看起课本来。
“春天种下一颗粟,秋天收获了一万颗粟米。妈妈,农民伯伯好能干啊,一颗粟能变成一万颗!”
“那是因为那一年是丰年,而且农民伯伯很用心地去耕作啊,你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那什么是粟啊,那个字读苏还是堵须啊?”
我有点气堵胸臆:“那读塑料的塑!你平时不是很喜欢吃粟米吗?粟啊!”
“啊哈哈哈哈,那时候就有粟米了吗农民伯伯好厉害哦。”
“不是玉米,粟是小米。”我有了到厨房拿出一包小米撒熊大一脸的冲动。
“四海无闲田,妈妈,四海是什么意思?和四洲紫菜的四洲一样吗?”
“那是天底下、全国各地的意思。”
“那天底下都种满了庄稼,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他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了吗?是不是有怪兽去打他?……”
“停!”
《悯农(其一)》前三句描绘了农民辛苦劳作、处处硕果累累的丰收画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一片欢声笑语欢天喜地的,“农夫犹饿死”一句反结,使当时黑暗不公的社会事实凝重沉痛地展现出来。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的悲剧?”
诗人用很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畸形和矛盾。
可惜,现在的孩子距离那时候的生活细节已经太遥远了。
对农民的悲悯,对劳动的尊重,现在像熊大一样的孩子已经很难体验。有什么办法,除了看视频和动画外,能让他更了解这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