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气味》是林海音《北平漫笔》的第一篇。
《北平漫笔》共12篇,整整写了一打。一个“漫”字贯穿始终,读来犹如溜达在早年北平的大街小巷、庙会、商店。
《秋的气味》以“秋天来了,很自然的想起那条街——西单牌楼。”自然起笔。
接着写道:“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文件是街上的气味……”从炒栗子的香味开始,我们跟着作者依次看到也闻到了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的香味。
而其中梨和葡萄等被选出来给了几个特写镜头,将这些货色放在了出产地区的背景上,再用地道北平话的韵味儿,加以形容。
如: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鸭儿广”柔软的“赛豆腐”;还有郎家园的枣儿。
就连不在眼前的“喝了蜜的柿子”,也凭借一句“要等到冬天”也抢先介绍了一回,不过重点还是在于秋的脆柿子啥的。其中透出的是一份馋馋的期待。
站在摊前等待栗子“凉一下”的作者,趁着这短短的几分钟,已然将满目琳琅的京城秋水果新鲜而多彩地呈现出来了。
按照钱钟书所言的“通感”,读到这里,真的眼睛、鼻孔和牙齿,都在回忆着自己曾经与这些水果亲密接触的感受,馋虫就要苏醒过来,蠢蠢欲动了。
正在遐想,思绪却被作者拉了回来:“抱着一包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
这是一个过度小节。
下了电车就看到了安儿胡同口的那间回教馆子。这间小小的回教馆子,简直就是一个小世界。货色、肉味儿和掌柜的老五,都写得各有特色,活灵活现。
这才是全篇着墨最多的地方。想想也是,如果只写香味,却没有呈现京城人们生活的场景,那只能是浮泛的记录。而在一篇短文中生动的记录着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印记,便是区别于它处的重要标志。
在这里,人物的行止动态让读者记住了“这一个”;烤肉的味道也缭绕在心间了。
最后以“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结篇。
灯下读来,仿佛笔者就在对面坐着,与你娓娓道来。深深的故都之情,已然飘散在当下的空间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