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作者: Cicilion | 来源:发表于2020-12-01 18:53 被阅读0次

    2020是我受挫失败最集中的一年,但是也是我觉得我有史以来状态最好的一年。

    怎么失败呢?连着刷了3遍雅思的所有真题以及背了3遍单词的我,只拿到了别人轻松可以拿到的6.5分。接着又是马上就要交付的房子突然被爆出后面300米处建了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而且按照目前的环境,除了接受,这个事是没有解决的门路的。再是突然查出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每天出现生理上无法控制的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又是因为身体与论文,放弃了红圈所的实习机会,这可能是我最接近红圈所的唯一一次机会。然后秋招试着投了几次简历,但是考虑到今年的行情以及自我的否定,直接放弃了秋招,好好写论文。然后10月每天都去练习的科二挂了。现在已经是12月1号了,换言之,接近4个月,120天的结果就是一无所获。

    但仅仅是失败,是没有办法反映生活的真谛的,即到处都充满戏剧性。不得不说,尽管2020到处都是不成功的沮丧,但是这是我20多年来状态最好的一年。我意识到了挫折存在的本身并不是只是为了阻碍前进,相反,它可能是为了促进更长远的发展。今天看完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想要结合自己最近的感受做些记录。

    这本书提到了精英教育下的几个问题。

    一是恐惧失败,‘只有成功者才值得被爱,即追去卓越的动机在于追求被他人认可’这种观点成了大多数人心理的底层认知。但真正的逻辑是,‘经历失败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让每个人清楚地意识到失败并非世界末日。‘一直成功(即从未失败)并不是能力的体现,而是脆弱的表现,因为出于害怕失败,个体往往放弃一些本来能够造就他成就自己的机会。’

    二是,由于恐惧失败,而害怕不确定性,求稳导致选择的趋同化。换言之,明明大家都在喊着多元化,但是精英教育的产出就是大家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到最后人们的选择终点都是由‘财富,荣誉,地位’这三驾马车驱动,最后的职业选择去向都成了现在普遍大热的‘律师,经济,咨询,医学以及计算机’。‘精英式的职业发展路径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是一道极其乏味无趣的风景线。精英们体味不到不确定性的愉悦,总是在求稳;从未任由生活自由发展,总是要保持冷静和秩序;从未追随理想,总是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负责。’

    三是,大家成为了高效的信息搜索机器,但是却不会思考。‘学生选择这些职业的最根本动机并非个人欲望,而是一种行为惯性,是在大学之前以及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生活、做事和思考的惯性。他们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并没有了解自己内在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对这些年轻人来讲,最大的疑问是:除了这些工作之外,还有哪些工作是值得去做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四是,失去了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年轻人有拯救世界的意愿,但是这些行为背后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某些过程最终为自己争得最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权利。’换言之,我们帮助别人,实际是为了帮助自己,为了强化自己的优越感,不断的为自己的简历加分。

    五是,由于恐惧失败,而导致的自卑与自负同时存在的矛盾。“在耶鲁的时候,我有一半的时间感觉飘飘然,因为我觉得我比其他人都聪明;但是在另一半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分文不值,因为我觉得所有人都比我聪明。”这种“赢者全盘皆赢,输者全盘皆输”的思考方式不容许中间地带的存在。’

    最好的读书体验,可能就是在书里发现了自己。《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提到的问题都恰好是这三个多月来我的一路困扰以及反思。它给的观点又正好完整的展现了我反思后的感想结果。

    一.积累与质变的关系

    去日本的一年,其实并没有真正和日本人有太多交流的机会,加上同时在准备论文开题以及雅思,所以时间的分散更会导致日语训练的不足,所以不得不说日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进步,大多数时候都在不懂装懂。所以最近热门的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里,拿到美国硕士学位的翟泽林在用英文自我介绍时,只能说出一句‘actually’的尴尬与窘境我是深有体会的。超级感谢他的存在,我学到了两件事,一,不是去了外国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二,我和别人是一样的,并不是只有我这么差。换言之,去了一年日语还是这么差的我的问题,不是在于我太笨太垃圾,而是我没有用对方法以及没有付出该有的努力。真正的转机是在回国后的现在,我的日语水平到了比在日本时更高的水平,这个背后的因果关系是从2月份开始认真每天30分钟NHK的影子跟读一直坚持到现在开始的结果。换言之,积累到了一定的量,才终于产生了一点质变。

    再者是英语,雅思成绩的不如意是今年自我否定爆表的开端,但是没有仅仅止步于此。除了沮丧,我去搜寻了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并做了8页A4纸的笔记。说白了,学习=专注模式(图像化+有频率的重复+输出)+发散模式(充足的睡眠+休息+不同的环境+与人交流)。而我的学习模式一直是追求量化,换言之,一种自我安慰的虚假努力标准,这个模式一直存在的原因正在于它几乎每次都让我获利,以至于这个模式的看似正确性也在不断的被强化。直到这次重重的摔跤,我开始意识并且质疑这种只要量化,忽视质量的学习模式的意义以及作用。从9月分开始尽量坚持每天看《经济学人》+听BBC,现在已经看了50多篇,我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每天拿着单词书背诵固定的数量的单词,开始做到之间一直被建议的,在文章中学习单词,这种英语能力的变化比起一个月背完一整本单词书带来的成就感前期确实是微妙的,但是当到现在的第60篇的时候,我客观感受到了那个变化本身。当然,我仍然有没有做到的地方,比如定期复习,所以单词的实际转化率还是打了很多折扣,接下来我会进一步完善这点不足。

    二.重新认识失败这件事

    避免失败是我一直以来所有事情的动机。失败=完蛋,成为我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方程式。所以一直以来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想要提前的把所有失败给避免掉,这个逻辑的背后就是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只做自己有把握的选择;换言之,不去尝试,就没有被拒绝的风险。不做挑战,就没有失败的存在。也正是这个逻辑可以解释我20多年来生活轨迹的单一化,简而言之就是一件事,学习-背诵-刷题-考试。但讽刺的是,我的不安正是来源于我深知‘这样的只在舒适圈的单一尝试’是不足的。但问题是,矛盾的认知就仅仅是让我因为矛盾的存在而焦虑不安,但是我仍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所以理所当然得问题只会一直存在,不断累积,直到彻底爆发,然后摔个大跟头。

    我的摔倒有些惨烈,同时出现了‘身体的崩溃’以及‘没有找到工作’两个结果。但是,换个角度看,我很庆幸这个失败发生的时间点刚刚好。首先是它以‘内分泌失调’这种轻微程度的症状,警示我对健康的重视,给予我弥补改正的时间与空间。再者是‘没有找到工作’这个结果本身,对于一个应届生确实是个很大的代价的同时,它让我正视一个真正核心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换言之,我现在需要的并不是找到一份工作,填个坑。相反,我需要评估的是,这份工作能给我的未来带来什么。我需要找到的不是一个稳定的工作,也不是一份挣钱多的工作,而是就我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同时,我的工作能力以及我的社会价值也在不断增值的工作。这么一想,但凡考上某个公务员就行,跟冒着很大的考不上的风险只考虑公检法,两种选择的权衡结果就一目了然了;是去公司做个月薪1w+的法务,还是专注我感兴趣的‘意定监护’养老领域,从2000块的律师起步,这个答案我觉得我也给了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正因为我觉得我在越来越清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我才敢越来越坚定停下来,走慢点是对的。‘在错误的方向上,停下来就是一种前进’。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一件事,一是凡是失败其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重点在于找到原因,并且改正错因。二是凡是失败,其效力都仅仅限于该件事而已。一件事的失败不等波及到其他。当然,我也经历了弯路,那就是走了最简单的路,当了逃兵,失败-自我全盘否定-逃避。逃避没有让问题真正的消失不见,因为逃避,我错过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失败-分析原因-改善-再尝试,才是一条真正可持续的道路。对于恐惧失败这个畸形的认知本身,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抱着必然失败的信念,立刻行动起来。真正的跌倒一次,才会知道原来摔倒不会死。

    三.不会思考的搜索机器

    如《优秀的绵羊》所说:‘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大学的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必将是艰难的、缓慢的,而大学4年仅仅是个开端。’ 这个也是我现在遇到的问题,论文写了4个月了还没有完成。一是拖延,二是我没有论证能力。长期以来,我已经习惯了背诵老师讲的正确观点,以简答题的方式回答问题。而从来没有有自己提出问题-分析现有观点-预见反驳观点-综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过程。换言之,我习惯了明确自己要什么,但是没办法论证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常年来的,遇到问题-百度搜索-复制粘贴的思维惯性,让我成为了一个没有辩证能力的搜索机器。一味得追求高效,让我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却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现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是意识问题本身并不是解决办法。真正的思考是学会论证,是学会质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做的事,一是大量的阅读,二是提问与质证,与人交流,三是输出与写作,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复盘并找到论证的逻辑漏洞。

    四.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会再嫉妒他人有什么

    长久以来,我都避免竞争,也不会合作。不管我拥有什么,我都会因为别人拿到什么而有一种沮丧感以及恐惧。现在必须要正视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嫉妒’。我现在的理解是,嫉妒是一种偷懒,明明自己可以努力去追求并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懒于尝试,于是通过‘盯着他人’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掩盖自己并不坚定自己真正的追求到底是什么的事实。其实质,就是一种自我追求的缺失。

    《游戏的绵羊》有段话也给了我方向。‘我终于感受到我的生命中那缺失的部分:给予自己寻找幸福的机会,创造自己寻找自由的机会。在我不再因他人的成绩而感到威胁时,我的生命得到了解放,那份轻松让我学会了欣赏他人的成就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美妙。’

    这本书里,我感觉找到了自己。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几乎毫无遗漏的发生在了我的身上,并且,我已经因此付出了代价即受挫。我曾经遗憾的是,我到研三这个年龄,才开始反思这些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才开始探索自我,我感觉我已经太晚了。不过,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几件事:

    第一,大家都一样。因为大环境是相似的,所以会培育出无数个‘似我’的存在。因此,我的失败,并不比别人的惨痛;我的痛苦,也并不比别人更值得同情。

    第二,对自我生活意义的探讨,从来都不是无聊没有的问题,相反,它才是一切方法的根源。‘二十多岁是“带着问号生活的十年”。虽然我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之后几年浪费了大量时间,但我现在终于认识到,某种形式的“浪费”和“游手好闲”也是必要的和健康的。浪费实际上并非是真的浪费,就好像实际并非务实,尤其是实际让你活得很不开心的时候。’

    第三,失败就是失败而已,失败不会死没有成功不影响我仍然值得被爱,并且随时有爱人的能力与权利。

    第四,真正的自信是自己决定了什么是成功。

    第五,阅读从来都是最好的自救方法之一。《优秀的绵羊》里有一句话,‘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书籍是我们心灵冰盖的破冰船。’

    第六,对于我而言,努力的标准是什么

    16小时的不眠不休并不意味着努力。大家每天叫喊的‘凌晨4点的自律’并不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模仿的事情,前提是你到底是几点睡。8个小时工作制是经过多年的科学论证得出来的数字。努力也是,不是单纯的数字堆积就叫努力,就值得被夸赞。

    努力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发展的前提,在于它可持续。每天靠牺牲自己的快乐,牺牲睡眠,牺牲休息的方式,并不是努力,只是一种一味追求他人认可的‘伪努力’。此刻阶段的我,所认为的努力,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绝对标准,即能做到专注8小时,就可以认可自己。另一个是相对标准,保证自己得到了充足的睡眠,保证自己得到了该有的身体锻炼及饮食需求的基础之上,认真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努力。

    以上,献给我的2020。这一切都刚刚好,我在最好的状态的一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收获了最好的成长。我觉得我有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自己,从来没有在之前的‘计划范围’里。这个事情本身又恰好验证了《优秀的绵羊》中给的论点,那就是:‘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as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