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奇特一生》电子版,如果没有在前言中附上几位大咖阅读完《奇特一生》的感悟,单凭自己阅读该书,带给我的感受估计就没有那么深刻。
柳比歇夫出生于1890年,卒于1972年,可以说他成年之后一直生活于苏联时代。可能也像很多人一样,在年轻时代也迷茫过,也要想有所作为,终于在在他26岁的时候也许从某本书中看到的或许是他的老师指点又或者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在1916年1月1日开始了他56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法。并且为后人所知和称道的并不是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更多的是他这个时间统计法。该书作者和柳比歇夫有过交往,很多人也很难想象他是怎么做到56年如一日的记录每天的事情却从不带上个人的情感,期间有二战中他儿子的死亡、也有它自己好多次受伤或者生病之类的、还有他自己遭受到的挫败。书中指出了这要归功于柳比歇夫在青年时代下定决心选择了生物昆虫学分类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他知道单单要完成这个目标,耗费他一生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够达成。因而有了时间统计法来帮助他提高工作效率,也因此在他的生活中根本就不需要坚持、毅力这样的东西去使自己接近目标。
他明白只有拥有伟大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浪费时间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每天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打鸡血,到点起床、到点睡觉,只有好的休息才更有能量去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了他一生中的守则: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接受紧急任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睡得多,10小时左右;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是他按照自己生活和身体制定的,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特点以及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在性格和处事上放在中国,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大清官百瑞。当然柳比歇夫不是做官的,他只是个科学家,即使这样在学术领域内,和其他人相比他的学术风格是特立独行的。其实从小他的家境也不算差,工作的时候如果他能够像正常人那样避重就轻,选择对自己利益方面有利的学术,说对自己有利的话他也可以住着大别墅丰厚的薪水。可是他就是要坚持自己学术是对的并且公开反对大众都认为是对的言论,而他认为生活中有必需品就够了,用不着太多多余的东西。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几句话:
1、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更加珍惜时间,这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
2、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
3、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的时间。
4、不期待别人的赞扬,学会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
以上就是我看完《奇特一生》的感受,再来看看几位大咖看后的解读感悟。首先他们身体力行,践行时间统计法并且不断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提炼出了多个单一的观点,比如柳比歇夫为什么能够如此自律?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有矛盾吗?如何才能更好的成长?与之前一般的我看完书籍不管不顾相比,这样提炼出单一的观点有助于自己印象深刻以及更好的践行起来。
他们也说了之所以如此自律是因为有伟大的目标,当然绝大多数人很难有伟大的目标,但可以争取做到每天有效工作3小时;之所以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是因为懂得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只有那么多,说明了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总是可以浪费一些时间做没有什么目的性的事情,只要你开心,没有负罪感,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附上大咖总结的几种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记录法:当行动切换的时候记录下上个行动花费的时长
表格记录法:提前打印好每隔30分钟一个时间段的表格,每隔30分钟写下做了什么
时间投资统计法:消费、投资、浪费、消耗,鼓励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投资,即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生命轮统计法:家庭、人际、事业、财富、健康、心智成长、灵性、贡献,鼓励我们更加平衡的使用时间。
输入输出统计法:鼓励我们知行合一,产生的行动是减少听和看的时间,增加说和写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