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越来越懒了,要不是看完书之后的情感过于强烈,我大概是不会再写这篇读后感了。
《罪与罚》大概也能放进公认烂尾的那类文学名著里,和《红楼梦》一起做个伴。当我看到男主人公匍匐在索尼娅的脚下、抱着她的膝盖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的时候,当我看到两个人一起憧憬未来的时候,我心里涌现一种感觉,就像,林黛玉活到了终局,罗密欧和朱丽叶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开篇的时候,字字句句都像在挠着人心。男主人凄苦的境遇,他“偶遇”的那个醉鬼悲惨的家庭,会让你觉得,映在眼里不是文字,而是一滴滴血、一块块肉,是那个时代走投无路的人们从心头剜下的血与肉。“怎么会呢!”“怎么可能呢?”“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那是一段段地、比数日之后流传在社交网络上的疫情中上海的图片和视频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文字。
在故事地开局,作者不留情面地砍断了所有地路,把主人公困在了那座绝望地孤岛上,那如“棺材”式的租屋,口袋里碰不出声响的钱币,他还能怎么办呢?也许,我们甚至可以轻易地原谅他向那个“作恶多端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举起斧子。
然后戏剧性的,在他举起斧子之后,之前所有不通的路,又似乎突然间全都打通了。他的亲人来到了他的身边,他的朋友开始为他鞍前马后——因为他的朋友喜欢上了主人公端庄美丽的妹妹。可这一切多么讽刺啊,因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犯下的罪恶深深地忏悔了——当然,他是不会承认地,直到结局,他仍不肯承认挥向老太婆地那个斧头是他犯下地罪恶。每当读到这些的时候,我似乎能看到作者正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笑,他得意于又把一个读者拖入了他设计好地陷阱,而我却无从挣脱。因为那一字一句啊,就像男主人公滚烫地额头,灼烧着我的眼睛。
主人公当然不会忏悔,因为那个恶贯满盈的老太婆,是主人公通往“拿破仑”之路的阶梯,他用老太婆的“血”书写自己的“伟大”,哪怕最终只证明了他的懦弱。他无力真的反抗那座压着他的“棺材”,并且还要一次次地躲进里那座棺材里,苟且偷生。他也同样不敢想起老太婆那个可怜的妹妹,因为不小心撞破了他地“壮举”而同样牺牲在他的斧头之下那个可怜的女人——她生来,受尽了姐姐的剥削;死时,也不过是姐姐亡魂的陪葬品。没有多少人会想起她,除了虔诚的信徒——索尼娅。
可怜的索尼娅呀,一个酗酒的父亲,一个虚荣而暴戾的继母,还有一堆嗷嗷待哺的异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她不得不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来养活这一大家人,可她依然虔诚地向她的“主”祈祷,她是如此相信,所有的苦难,都将绽开应得的花朵。她用自己的信仰来拯救泥潭中的自己,也试图以此,来拯救那个“罪恶”的主人公。可怜的作者,他大概再也想不到别到的办法来救赎男主人公。但即便如此,这救赎,也离不开那个曾经追求主人公妹妹的冤大头——一个刚刚死了老婆的老地主,用他从亡妻那里得到的财产,作为自己的遗产,为主人公和索尼娅日后的美好生活铺平了道路。到这个时候,我已经分不出,这究竟是讽刺,还是无力的沉沦。
索尼娅的悲剧,是一出被拯救了的悲剧。而她的继母,却是一出被彻彻底底地放弃地悲剧。一个曾经试图反抗世俗地“官家”小姐、优秀毕业生,苦难地生活放大了她所有的缺点。她的不甘、她的委屈、还有她对继女索尼娅的愧疚,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这给她带来的痛苦,尤甚于她的疾病。在她丈夫的葬礼上,那场用男主人公救济他们的钱举办的“豪华”的葬礼上——那不像是为她丈夫送葬,而像是送给她的挽歌。似乎所有人都在等着她的死亡。就连那个冤大头的“救世主”,那个把遗产送给索尼娅的地主,也是在等她死去后才肯发挥自己的慈悲心,救助她留下的那一群无依无靠的孤儿们。当她带着那群孤儿们在街上乞讨时,我似乎听到有人在喊:快去吧,快去吧,你离开了,主人公们才能等到他们的救赎!
悲剧的开头,却是喜剧的结尾。虚假的光明,照不亮黑暗。
而近两个世纪之后,我们只能庆幸,这已经是历史,一段别人家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