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这两位风流才子,可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完全可以靠颜值圈粉,偏偏两位都位高权重不说,而且都才华横溢,又非常多情浪漫,妥妥的实力派啊!
纳兰容若的痴情和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所以无论男女,想读就读吧,大可不必担心。
要想解读他们的诗词,就有必要先了解他们的身世。
1、纳兰性德,字,容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家世显赫,官至一级御前侍卫。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后卢氏难产而亡,纳兰思念成灾,寄情于诗词。悼亡之词由此破空而起,达到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如果没有痛彻心肺生离死别,没有亲历百转千回爱情的洗礼,是不会写出那么多绝世之作的。由于诗词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又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读他的诗,你会感叹世间竟有如此痴情的男子。看多了我们身边太多的薄情寡义,婚外情和众多附加值的“两情相悦”,看看纳兰容若的词,会让我们浮澡的心沉下来,再次相信爱情的美好。
纳兰容若的词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显现出一种华贵的哀伤,穿透时光,穿透心与心的设防,与你低吟浅唱,感受着关于友情、爱情、仕途路上的无奈,哀怨,和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有美好也有苦涩。
其实,思念一个人也是幸福的,怕就怕你连思念一个人的心情都没有。那内心真的是一片贫瘠。何其悲哀。
纳兰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水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喻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淤泥而不染。也是纳兰性德的人生追求吧。
因此他的词作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光彩夺目的。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丽婉约、意境深远。颇近南唐后主。《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发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相当流行。因此,所谓的“男不读纳兰容若”是有失偏驳的。因为这毕竟是人性中非常美好的一种感情体验的写意。如果能深切的体会到了其中真意,那也是一种“懂”。
2 仓央嘉措,门巴族人,出生农奴家庭,原生家庭信奉藏传红教一派。被当时执政的黄教选为五世活佛的转世灵童,14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乡村,14岁之后才因为政治原因被接入布达拉宫,当起了名誉上的“雪域之王”。在政治漩涡里委屈失意的生活。
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但是常常那些随从恳求他继续学习。
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他14年的乡村生活,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索性纵情声色,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自惭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三百多年前,这位年轻多情的六世***喇嘛仓央嘉措,从心底,轻轻吟出了这充满矛盾的诗句。他的欢乐与痛苦,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偏向哪边,他的生命都注定无法完满。即使是贵为西藏地区神王的***喇嘛,仓央嘉措仍要为他的矛盾与取舍付出代价。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迷,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
既有宗教的神圣、政治的诡谲,又有爱情的凄美、命运的无常。
仿佛是一出戏。起承转合,波澜壮阔。半生荼蘼,半生寂。清净而生,清净而去。圆满的却是锦绣的一辈子。也曾在这世间趟过凡心不灭的水,笃定地要去握住那二三女子,去觅罕有的爱。
他也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的唯美诗篇感动着后世里的无数男女。
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有很多译本流传世界。
他的情歌有和谐的音乐美、悠远的意境美、通俗的自然美。
他是世界诗坛上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
其实,纳兰词、仓央诗都显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华文学的魁宝,任何人读了都能提升自我之灵魂。话说,好书不如无书,再好的书,再精粹的文化知识,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过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无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