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十月份,我们都沉浸在对房子、对家、对爱,对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讨论和思考之中,从一座座小小的房子出发,追溯家、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而憧憬我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描绘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未来世界的蓝图。
在过去的三周,小毛毛虫们用画笔、用文字、用ppt、用语言,追溯爸爸妈妈儿童时代的家和房子,记录自己见过的、设计的房子,畅想未来人们会居住的房子。作为最佳是房屋建造师,自己的设计怎么能只停留在口头和画笔上呢?快来拆开我们神奇盒子吧!
“星空小屋”是老师们提前给孩子们准备的拼搭用品,一些看似简单的硬纸板,在孩子们手中,扣一扣,折一折,按照卡口一部分一部分地拼装起来,简直不要更神奇。
小伙伴们分工协作,明确任务:“我来扶着墙”“我们两个一块板子”“我装这边,你装那边”,吵吵嚷嚷,却也有条不紊。仅仅十几分钟,一座半人高的纸房子跃然眼前,瞧着它,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从一张张纸板,到一个立体完整的房子,是由孩子们亲手拼装的奇迹。围在周边的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好奇地讨论着这座小房子:“它有两个门,还可以打开!”“你看后面有一个窗户,要是有窗帘就好了。”“窗户上这个条条可以扣开,像一朵云。”“我想爬进去!”……
拼装完成的第二天,我们按照先前的约定,带着颜料,带着画笔,商量好家和小屋的色调,按照屋顶、墙、门、窗子分好工,以及每一部分需要的人数,然后就可以——开工啦!
一个个小画家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商量着这块屋顶是粉色、那块屋顶是蓝色;嘟囔着蓝色的草地上上面有黄色的花;悄悄说着两扇门不同的颜色,以及怎样装饰;看看不小心抹在手上的颜料,偷偷地点在纸板上,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装饰……
虽然我们的小房子还未完工,但是它的雏形已经能够让我们预见伫立于A222温馨而光芒万丈的家。
家的故事,有孩子,更有父母。家的含义,在老房子故事的讲述中愈发厚重。
浩旭爸爸的讲述,把我们一起带到了他出生、成长的内蒙古。浩旭爸爸的老家,是内蒙古的山里,家里的房子是最原始的土坯房。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村里的人比较多,有几十户,到了现在,很多人举家迁走,只剩下两三户了。十几年间,他和家人一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后来家里盖起了砖瓦房,一家人又一起住进了砖瓦房。家,变得更坚固、更美好。浩旭爸爸小时候的求学历程可谓艰辛,四五年级的时候,每天往返家和学校四次,每次六里路,锻炼出了“飞毛腿”的本领,他说:“要是有人和我比走路,肯定比不过我!”
数年在外求学,毕业后来到了青岛,起初租住在一间厢房,历经数年不懈奋斗,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家。为了家人生活更好、更舒适,为了孩子们求学,也是数次搬家,房子变了,但是,家,始终在那里,不曾离开。就像浩旭爸爸说的:人一生有许多房子,但是,家,只有一个。
如今浩旭爸爸忆起儿时的家,除了寥落的毛坯房,还有内蒙古特有的蒙古包、莜面、鱼鱼、骑马、篝火晚会……更多的,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爱与温暖,是难忘的童年。
浩旭爸爸故事里讲述的,不仅是房子的变迁史,也是浩旭爸爸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史,只要有梦想、有希望,只要肯努力、肯用心,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暖暖的灯光,是粗淡的三餐,是希望,是归宿,是去无可去的去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