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大厦里办公的伙伴们,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天都会在愁午餐要吃什么?那相信大部分人一定是选择点外卖,毕竟我们都喜欢饭来张口,对吧!
那今天我要讲的一个故事,那就是关于一件点外卖引发的一个哲理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我的一位同事他问我今天中午要吃什么,我就给他推荐了一个我昨天点餐的一家粥铺,他说:好,那就写点这个。他就自己去点餐了。
他点完后,他告诉我点了30元,我们的另外一个同事说,这午餐有点小贵,同样我也奇怪,不应该是这个价哇!
好奇的我,看了一下他的点餐清单,2个牛肉饼加一份粥,一个小菜,价格上没有问题!但有个问题是,他没有用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去思考,没有去看如何点到同样的餐,用最低的成本获得!简单的说,他没有考虑到这家粥铺有在做套餐的活动!
我说你可以点套餐,再加一个饼就可以啦!他说,没有啊!我说:我给你点看看,卡卡点完,同样的东西只要24.7元。
点完后,自然是到了给红包的环节了,有意思的就是在这个环节了。他说:一共是24.7元,那给你25元吧,你顺便帮我拿下餐吧,我说:可以哇。
这好像也没啥意思是吧!继续往下看哈,让我意外的是,他和我说:对比原来的30元,你帮我省了4元钱,这4元按照我们阿米巴的经营来看,这是超额利润哇,我是不是应该把这4块钱按一定的比例来分给你呢?我说:可以呀,那就五五分吧。(这自然是玩笑话)但更让我意外的是,他说:这是你主动帮我着想,如果按照一个企业来看,你是主动帮我省的钱,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你这是在为企业节省费用,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和奖励的行为,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一定要有格局的思维,我决定,给你大头,你6,我4。
故事就到这里,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见解:
第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是从平凡生活现象中而来的。比如,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学就是从他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不断受到启发而来的。曹德旺先生也说过,经营是道,是不断地从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摸索而来的。所以不要把哲学想象成形而上学的东西,它很接地气。
第二、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没有一项学习是浪费的,学过的东西总会在某个时刻给与你启发。
我们的同事,在点外卖的这个小事却能用企业经营的思维在思考,原因就在于平日里对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学习和思考!
第三、企业经营需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价值,同时要有格局,给创造价值的员工与鼓励。
当员工真正为企业着想,并且能为企业创造出利润的时候,一定要给当面的肯定。这种肯定既包括对精神上,也包括物质上的。光画大饼的,不给物质奖励的都是耍流氓(夸张手法,企业家如有不同了解欢迎交流讨论!)
海底捞能够做到如此的成功,就是在于开拓的合伙制,海底捞的老板设计一项 师徒机制,师傅带徒弟,徒弟开店,师傅也能分润,就是这样一套分润的模式,解决了师傅带徒弟,师傅留一手的问题,舍得分润的机制,员工自然也愿意拼命做。
华为的任正非,老板们都很欣赏他公司的狼性文化,每个人提个行李箱出去都能拿业绩回来,员工都是不要命的加班加点,但你是否有看到他愿意为人才支付的重金?华为给实习生的薪资就已经达到了20万,公司的平均工资是上百万,你是否有同样的魄力?任正非很经典的一句话: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是人才了!
第四,助人自助,利他就是在利己。
什么助人自助?有两个层次
1.帮助别人就是等于帮助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我主动帮助同事节约了费用,我赢得哪怕没有喜欢,肯定也不会讨厌我!同时,在帮助他的时候,他给我红包的时候说的那翻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篇文章就是这么来的!我自己又再次巩固了做选择之前,要进行周到的方案对比,找到最优性价比的方案。
以上,你看,不是一举三得吗?
2.帮助别人不是直接给鱼,而是应该授之以渔。
我在帮他点餐的时候,首先我让他先自己点,他先自我实践,然后再根据他做的结果再给与指导,给与指导的时候不是直接帮他点完,而是先分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最后给出方案。同样的道理,你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你的员工呢?帮助别人是帮助到他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帮助到他能够帮助到自己,这就是助人自助的第二层!
以上是婷子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的一点小启发,希望对你有启发!
与其从别人身上寻找温暖,不如让自己变成一盏灯塔,温暖自己也照亮你,我是爱学习爱分享的婷子
这是我坚持日更的第47天!
如果你也喜欢稻盛先生的哲学和实学,记得来找哦,给你最精华的培训,最快速的落地方案!
既然你来了,点个喜欢,留个言,感恩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