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官集团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统治地位,是建立在对武将重重限制基础上的。
在文官主导下,将领的培养与选拔,关注的是个人胆气与武艺,对文化水平要求宽松。这在明代选拔武官的主要途径——武试中,得到体现。明代武试,凡是有志投身军旅的平民,均可报名参加。其形式分为武艺和笔试。武试考察个人刀枪弓马的娴熟程度,难度颇高;笔试则只是考察人的识字水平,相对容易过关。
所以,在这套制度下,脱颖而出的高级将领多为粗蛮悍勇之辈,少有头脑清晰、运筹帷幄的帅才。每有战事,军队统帅由朝廷临时选派的文官担任,全权指挥职业将领作战,如袁崇焕、杨嗣昌。久而久之,军中渐无良将,多是呈匹夫之勇的粗浅之辈,军队战斗力并无保证。当然这样的军队和将领对朝廷毫无威胁,文官集团也乐见其成。
然而文官们过惯了太平日子,忘记过度削弱军备的危险。等到与后金、农民军战事开启,朝廷尝到了苦果。一旦朝廷指派的文官统帅指挥失当,便是兵败如山倒局面,没有将领可以力挽狂澜。几次关键战役败北,大明被迅速耗光元气,轰然崩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