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元代画家王蒙的一幅《葛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过,今天要介绍的是王蒙的另一幅《葛稚川移居图》。
葛稚川,名洪,也就是葛洪啦。
葛洪是晋朝名士,出身世家,自己也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伏波将军”,后来又屡次升迁。
不过葛洪身居高位后,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远离朝廷。
他向皇帝请求外任,并在赴任途中受邀隐居于罗浮山。
葛洪在罗浮山修道炼丹、著书讲学,直至终老。
元代画家王蒙依据这个故事,绘成了这幅《葛稚川移居图》,以表明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葛稚川移居图画面上崇山连绵,林木茂密,一条溪涧,自上而下,时隐时现。
全画看似繁密,实则以葛洪为核心,用清润松灵的笔墨展开了一个轻松喜悦的移居故事。
先看画面的近景部分。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画面的右侧,几棵高大浓密的树木遮掩了众人的来处,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几棵树枝干虬曲,树叶为不同的夹叶画法,再进行染色。深深浅浅,层层叠叠,很有质感和厚度。
河面上一座曲线优美的小桥。桥上的葛洪身着道袍,一手执羽扇,一手牵鹿,正回头望着自己的家人。神态沉稳安定,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山路上,有人背琴、有人牵牛、有人骑牛上、有人步行跟随。
走在葛洪前面的,是一个背着箱子的仆人。
转过弯去,两个挑担的仆人走累了,正坐在地上休息。
你看,画家为了突出葛洪,把它放置在背景空旷的桥上,打扮得如同一位下凡的仙人。
在姿态上,除了前面背箱子的仆人与葛洪背相呼应,其余人都将身体转向了葛洪,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画面。
不仅如此,上方平台处的山石凸起,山腰处的小松树,也都像一个个小箭头,指向了葛洪这个核心人物。
中景部分。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从下至上,这些树木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直至只剩下了大体的轮廓。
画家把这些树木大都安置在山的转折处,使得山体的层次变化更加丰富。
树叶红绿相间,色彩斑斓,充满了秋天的饱满与喜悦。
山间两道瀑布给画面增添了灵动、清幽。
远远的,林木掩映间出现几座农舍,那正是葛洪想要宜居的理想之所。
画家还安排了三个仆人:房门口一个,院门口一个,路口一个,全都在翘首企盼。
画家用三个仆人的姿态,遥遥呼应了画面下方的葛洪。
再看远山。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一座主峰被群峰包围着,形成了主次关系。
但这座主峰并不凌厉。
山顶的大片低凹更削弱了它的孤峰挺立之势。
山前曲曲弯弯的山脊形成龙脉,既增强长了画面的空间感,又弱化了主峰的孤高。
山体浅淡简洁的皴擦、山腰间云、山顶的浓墨细点、青绿的远山,无不使画面明静淡然,带着几分仙气。
这幅画以隐居为题材,不过画面中除了隐居意味,还有着浓厚温暖甚至有几分热烈的的人间况味。
《葛稚川移居图》,为纸本设色画,纵139cm,横58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