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画艺术
汉桥话画: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借道教故事表达避世隐居思想

汉桥话画: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借道教故事表达避世隐居思想

作者: 今日头条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10:20 被阅读0次
    image

    《葛稚川移居图》,元代,王蒙,设色纸本,纵139厘米,横5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葛稚川移居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携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近景处,那位牵鹿行于桥上的男子正是葛洪,他身着道袍,手执羽扇,正回首瞻望落在后面的家人,其中有负琴的童子,有抱儿骑牛的妇人,还有随行其后的女眷;有快步的仆人已负筐篮行至前方,正在溪边歇担憩息。沿着山溪往上看去,一路崇山峻岭,丹柯碧树,溪潭草桥,更于深山之中有草堂屋舍数间,等待已久的家仆正在门口、道中伫立翘望。画风一反王蒙放逸之风,别具一种古朴含蓄的韵味。​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画卷为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营造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画面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构图虽繁复但层次井然,山路瀑布引导我们的视线渐渐深入,使画面脉络贯通。其中山石以水墨勾皴小斧劈,点染参差,浓淡干湿,刻画细密。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而人物、树木等设色明快但毫无俗艳之感,极富古雅韵味,使全图充满生趣,创造出了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理想的隐居之地。除画面左下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这正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

    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都在双勾后填以红、赭或石青、石绿等重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明处略施赭黄,侧壁深暗处则施花青。人物的描法从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葛洪身穿道服,手执羽扇,牵鹿过桥时正回首眺望,神态安详,一派仙风道骨。左下方处的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追求。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元代画家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一反宋人传统作画方式,而展示了另一种古朴含蓄的韵雅风格。此类技法的作品相对来说较少,却富有别致特征,章法严谨,隐现有荆、关之风骨,然而在笔墨运行及韵致上又是元人的气息。

    画趣拾珍

    元代道教兴盛,表现道教故事的绘画作品也非常多。王蒙虽与葛洪所在年代相隔久远,但皆出身名门,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征,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从小耳濡目染,青少年时代就以文才闻名,作为一名在官宦之家长大的文人,王蒙的一生中从未断绝过政治上的追求。经历相似,他们都曾想入世做官却遭遗弃,最终都选择了避世隐居。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王蒙正是借葛洪表达自己避世隐居的思想。但他的隐并非真隐,旦有时局安宁之时,他即出会友、访友,与当时的一些画家和文人时常往来合作。在张士诚割据浙西时重视网罗江南文士,王蒙又出山担任一官半职。未几年,张士诚被朱元璋所代替,王蒙被迫再次躲入山中。

    1368年,明朝建立后,年已花甲的王蒙不顾友人劝阻二度出山任泰安知州。如此眷恋功名终为王蒙招来横祸。洪武之初,朱元璋的宰相胡惟庸因仰慕王蒙的画名,曾邀请他到其府观画,不料日后胡惟庸因篡权夺位之名被朱元璋镇压,王蒙也没能躲过株连清党的厄运,可惜一代画才,落得冤死狱中。​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王蒙的友人倪瓒曾多次写信劝他真心隐居,安贫乐道,不要混迹官场,“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烟波一钓徒”,可惜王蒙没有听取,他无法做到倪云林那样面对名利清心寡欲,归隐对王蒙来说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条退路,在他遭遇厄运的时候为他提供庇护与治疗,因此他在艺术中反复地构建着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他和他的妻子、仆人在那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

    王蒙大部分画作创作于他的隐居时期,笔下的作品也多为隐居、高隐、草堂、读书、渔隐与山居。不管周围的风景如何千变万化,在王蒙的每幅画中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细节,即同样的男子坐在草堂中读书,同样的妇人陪伴在身旁,这几乎可以视作王蒙精神自传的一个标志。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元代受异族统治,汉族文人不受重视,王蒙虽也曾做过一个闲官——理问,但在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他抛弃了官职,携妻子张氏隐居于杭州东北的黄鹤山,长达二十多年,过的就是芒鞋竹杖、卧云望山的清贫生活,他命名其屋“白莲精舍”,自号“黄鹤山樵”,览云观山,师法自然,又时而下山,往来于黄公望、吴镇、倪瓒及文人高士间,画风渐变。隐居如同归家,一路的好山水能唤醒人们迷恋尘嚣之心。

    观其后期的《青卞隐居图》、《林泉清集图》及《夏日山居图》等,从其反复皴、擦、染形成的明暗光感以及独特的焦墨擦笔所体现的近实远虚的透视感,将宋代绘画的写实精神以及元代绘画的写意意识推进到一个更接近事理的高度。这一切变化,得益于王蒙数十年处身于山水之中,不断地观察、写生、修炼,才臻此化境。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王蒙在山水画最大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以“繁”、“密”为特色的意笔山水风格。他尤长于表现江南植被浓密,草木茂盛的景色。他的代表作品摆脱宋代山水画构图必先立宾主定远近的传统样式,开创了一种重峦叠积、萦回曲折的新章法。他在用笔上追求丰富多变,对自然物象的描绘也极力寻取变化。王蒙还擅长在山水画中着色,《葛稚川移居图》与《具区林屋图》均以色彩展现了山中迷人的景色,清秀连绵的墨色与明艳的重色相唱相和,十分融洽、雅致。

    在元代山水画四家中,王蒙广泛地研究元代以前各家各派的画法,完全称得上是技法最全面的一位,后世的山水画家无不称其为师,从王蒙画中所能学到的技巧大大超过其他各家。但是艺术带给人的深刻印象以及巨大的感染力,不是技法之全面和纯熟,而是个性之突出、形象之鲜明、境界之特殊以及精神和时代的相通,使人一眼能分辨出它所反映时代的典型风貌。所以,王蒙的绘画技法和功力高于倪瓒,但他的影响却低于倪瓒,以才华和成就之高不在功力之苦,而在胸襟、情怀之不俗。

    名家小传

    image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王蒙(1308—1385年,一作1298—1385年),字叔明,晚年居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又自称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画家,著名文人与画家赵孟頫的外孙,因而早年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较多。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幼,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皴法在五代董(源)、巨(然)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解索皴。亦兼画人物。他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绝。倪云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传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渔隐图》、《秋山草堂图》、《夏日山居图》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桥话画: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借道教故事表达避世隐居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ww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