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亡后朝鲜人之华夷观

明亡后朝鲜人之华夷观

作者: 浮生未歇归无去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21:58 被阅读0次

    ​​自明神宗以来,朝鲜深感于明朝对其再造之恩,直至于明亡,这种特殊的情感亦不曾消失。明亡之时,崔孝一来到明思宗墓前,绝食而死。同时代,还有一人,林庆业是朝鲜之将,却为抗清志业而削发为僧,潜逃到大明,当上了水师总兵。及后满清入关,他逃到南京,继续抗清。

    林庆业逃亡期间,清人搜获他的妻子李氏,迫令她说出丈夫的下落。李氏这样说:夫为大明忠臣,吾当死从良人,同为大明之鬼。虽明朝已亡,但朝鲜则此后以此继之,认为明之精神存于其地。

    “崇祯十七年,毅宗皇帝殉社稷,明室亡,于今百四十余年。曷至今称之?清人入主中国,而先王之制,礼变而为胡环。东土数千里画江而为国,独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犹存于鸭水之东也。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

    甚至于旧时为清上尊号时,为朝鲜拒绝。“我国自前代事中朝,称东藩,未尝以强弱成败变其臣节。我国之素称礼仪自守者,专在于此。今我大明乃二百余年混一之主,我国安得以一失辽沈一片地,辄萌异心,从贵国所为耶?”

    但却为后来再次征伐朝鲜,留下隐患。后爆发丙子胡乱,史称:《三田渡盟约》,其核心就是,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躬来进谒。

    清史稿称:“自此东顾无忧,专力中夏。”

    康熙二十五年( 1686) ,朝鲜肃宗曾因受到清国礼部的严厉指责而对臣下说道:“自古匈奴之入处中华者,皆不能长久,而今此清虏据中国已过五十年,天理实难推知也。”后又言:“物盛则衰,天之道也,然则清之常为清,容可保乎?”

    如顾炎武:“异姓改号谓之亡国,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朝鲜人对此深以为然。

    此后,朝鲜之燕行使者记录之中,更能窥探到这层。朝鲜人发觉:清人( 其中包括汉人中的饱学名士) ,对燕行使者们所着的衣冠无比感兴趣,“彼人见我服色,则必笑曰: 戏子一样”。

    清人着华服演西门庆、潘金莲之类的滛亵淫靡之戏,我之所遵竟为彼之所亵,中华法服,尽为戏子辈的玩笑之具,随意改易,真是“中州衣冠扫地,而尽乃因倡戏而见,岂不痛哉?”

    嘉庆八年( 1803) 于紫光阁设唱戏款待徐长辅( 1767 - ?) 等朝鲜来使时,徐氏等人非但不领情,反而说嘉庆是“礼失而求诸野也”。商贾们一见到外国人来则漫天要价; 至于那些看门者,每每见到朝鲜使者时,便强行向他们索取清心丸( 朝鲜自制的一种解暑药丸) ,不予则蛮横耍赖,咆哮不肯开。

    文化礼仪之变更:

    朝鲜诚敬地遵奉朱子学相比,清人对《家礼》的记忆却只停留在乾嘉汉学家笺释的笔端,冠、昏、丧、祭之法,已经被《大清会典》与胡风佛俗篡改的面目全非,清人认为四礼之行于人心为安即可,“礼书有真有伪,不可不辨。惟朱夫子《家礼》可遵,然亦必循时而行,且《大清会典》昭若日星,率土皆所奉行耳。”

    所以朝鲜使者会不自主地从清代的礼俗中寻找与明朝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中相异的部分加以对照。昏礼交拜,清代自创出所谓的拜天地祖先之法,洪大容曾向清代学者请教昏礼的拜法,得到的回答是: 汉人四拜,非夫妇相拜,乃同位天地祖先。洪氏提醒道,“拜天地恐非朱子之礼。”他们竟说,“家礼遵行者少,此俗礼,皆习俗相沿,古礼废已久矣。”丧礼则北方皆用满洲礼,父母之丧,发引后即饮酒食肉,而病死者不置家中,或以火葬,或乱簟埋之,凡丧、吊、葬时皆用乐,谓之娱神。

    成祐曾( 1783 - 1864) 在宁远城见途中有遭丧之家,近前问其居丧之礼,但见“以簟席结牌楼于门,置乐工于其中。晨昏哭泣,代以管弦,乐以娱尸”,于是他作诗讽刺道: “谁云首善在京师,佛法胡风并一时。周汉礼仪俱扫地,伤心三复素冠诗。”

    因改朝换代及胡风满俗南渐,在丧礼的服制与服期上,汉族人似乎也不那么正宗而近乎满人了。

    徐有闻( 1762 - ?) 在白旗堡遇到蒋姓人家,其叔父遭丧,却只以大布为头巾,且煞有介事地向徐介绍清、汉服制之别,“汉人三年之丧,百日服之,汉人百日之服,二十七日后脱之,汉人二十七日之服,清人不服”,徐听后不觉悚然,“闻之则痛,孟子所谓近于禽兽者,此之谓欤!”即便是清代的名儒缙绅,也早将祠堂、昭穆之法视同弁髦,随意弃置。

    李基宪( 1763 - ?) 经过河北抚宁县时,见徐姓进士家的祠堂神主摆放已经昭穆无序,或前或后,位序杂乱,左右阁各置始祖神版,甚至还不如无识村夫之能知奉先,于是不觉骇笑,“今所见如此,甚矣! 习俗已痼也,一部《家礼》只可束之高阁耳。”

    剃发易服之变化:

    朝鲜不在剃发易服之列,因此,时人还能从朝鲜人身上看到故明衣冠之色。

    “当其剃头改服之初,汉人限死不遵,或逃禅,或浮海入我东。故至今汉人见我东人,爱欣摩挲者,为其大明衣冠也。”

    但也因此,朝鲜人时常问当时之人,“俺们衣冠可认得否”、“俺们衣冠可骇不骇”,“清人冠服,渠辈自视歉然,我人亦笑之。而每与渠辈语,问其衣服之制,汉人辄赧然有慙色。问我人服色,或云此是中华之制。”总是有意无意讽刺。“衣冠文物,仿佛华制,自古中国或见称以小中华”但随着时间,“中国衣冠之变,百余年矣! 今天下惟吾东方略存旧制。而其入中国也,无识之辈,莫不笑之,呜呼! 其忘本也,见帽带则谓之类场戏,见头发则谓之类妇人,见大袖衣则谓之类和尚。”

    让朝鲜学者感到不能理解的是清代汉学严格的治学门径与并不符实的外表,洪大容在北京跸见清帝后,于端门外偶遇对其衣冠感兴趣的吴湘、彭冠两位翰林检讨,后洪氏登门拜访二君,在谈话中,清官竟然问洪氏“贵处念何书”、“贵国何时建国”、“贵国可有文字”等问题,更让洪氏惊讶的是,当问及“《读礼通考》续编有否”,堂堂庶吉士竟然问“此谁人所作”、“皆称未闻”。洪大容曾与清国庶吉士的一次谈话中批评清代学术严格区分义理、经济、词章三学,说这不过是“世儒之陋见”、“功利”、“浮躁”、“何足以言学”,庶吉士们闻之只能“笑而称善”。

    徐有素( 1823 - ?) 更认为中国学者中“各有朋党,互相觗排,言论歧贰,趋向楚越”,甚至点名批评了伊东绶、纪昀、彭绍观等缝掖大儒。

    徐浩修( 1736 - 1799) 在读翁方纲《浑盖通宪图说集笺》跋文时,疑其不解八线三角,验其学空踈,徒有其名,他在日记中说道:大抵目今朝中士大夫,徒以声律、书画为钓誉媒进之阶,礼乐度数视如弁髦。稍欲务实者,亦不过掇拾亭林( 顾炎武) 、竹垞( 朱彝尊) 之绪余而已。

    1864 年,朝鲜高宗李熙接见从北京回来的使臣沈成泽时,问道,“汉人尚思皇明否?”

    当他听到沈成泽等人奏对“尚今愤郁矣”对于经历明清更易的朝鲜人来说,唯能以诗词打发心中之意:“何处更寻周礼乐,几时重覩汉衣冠”、“可恨神州今易主,只缘群宦误前朝”、“可怜城郭犹秦制,到处人民异汉冠”。

    朝鲜在痛恨清朝窃据中华的同时更加同情汉人家国沦丧的遭遇,两百多年中,朝鲜使者申晸、金稼斋、申錫愚、林翰洙、姜鋧、朴趾源等人一直关注那个因受满清军官欺辱的汉族题诗女子季文蘭。

    他们发现,在满人面前,汉人不得骑马,不得佩剑,满人鞭笞汉人如同奴隶一般。他们乐于称道汉人哄小孩啼哭之法,“必称鞑子而懼之,其视为异类”。

    对那些卖身求荣的汉人不无鄙视,徐浩修曾谓毛奇龄以明之遗民入清翰林检讨,上疏颂阿谀,而其学术不过徒有虚名,“何其没耻之甚也”。

    但对那些以清为耻的汉人则大加称赞,吴道一( 1645 -1703) 在山海关时,遇到一位敢于言说的汉人,说朝鲜力弱,政治上不得不臣服于清,但却为明朝尽诚,所以为礼仪之邦,更夸赞汪远、李因笃等汉人节士不惧宸严的故事。

    吴道一听毕大赞道,“虽近来中国沦于左衽,而文章节义之士尚不乏。”朝鲜使臣与清代读书人交往时,见清人对政治甚为谨慎与畏惧,十分不解。

    徐长辅一次和一位叫做王庶绩的江南士子聊天时,王告知徐,北京的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衙经常有巡人密切关注,不准与外国人往来亲近,“所谓生于斯长于斯,即受得此约束”,王氏离开时,因忌讳他人听闻,一定要扯裂笔谈记录,徐长辅据此推断说,“专由政治之苛察,作如是说者,往往有之。”

    随书撕裂、举措慌忙的例子在《燕行录》中比比皆是,这其中更多的是屈从与无奈。所以当朝鲜使者知道“生今之世,反古之道,灾及其身”这个现实时,也只能略有默会,不便多言。

    洪大容每每与清国学士交谈,总爱提起因“谤议”而罹难的吕留良,这使得那些士子听毕或惶恐或惋惜而不敢言。每当问及剃头之法,洪氏总爱故意问“发肤不敢毁,非圣训乎?”士子们则慌忙说“威严咫尺,休为此言。”

    一次,洪氏与副使见友人潘庭筠( 字蘭公) 书中有“茫茫宇宙,舍周何适”之语,不觉敛袵以示敬佩,但蘭公闻之色变,慌忙解释道: “此乃草率之语,不过谓中华乃万国所宗,今天子圣神文物,为臣当爱戴归依之意而已,尊周所以尊国朝也。”洪氏略知就里,因劝同行之人勿复再言。

    洪大容曾见北京太学的文丞庙年久失修,神主不盖不簾,尘垢满桌,庙宇剥落,而塑像皆伤不可辨,他心生悲切,欲自掏腰包百余两重修庙宇,但是却被守庙者拒绝,被告知该处有皇帝御笔题写的匾额,明令禁止不可私修,于是他在日记中惋惜道: “儒风之不振,可想也。”

    朝鲜在书明朝年号时,都会低一字以示尊,但与清国的交涉中,凡官文书外却鲜有书年号者,概以“崇祯后”之类纪元,肃宗朝时,一位叫做金寿弘的护军欲在其祖父的祝文上书康熙年号,致使一门惊骇,谓之家贼。

    燕使李在学( 1745 - 1806) 在《燕行纪事》中写下了一段的话:大抵元氏虽入帝中国,天下犹未剃发。今则四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陆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皇明古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至于外国四夷来朝者,莫不服左衽而言侏离。安南虽曰冠带,被发漆齿,则亦非可论于华制。此可谓天地长夜,未知江南有识之士,尚能有殷礼之可征者也,良可慨矣!

            曷爲後三庚子 ,記行程陰晴,將年以係月日也 ,曷稱後,崇禎紀元後也,曷三庚子,崇禎紀元後三周庚子也,曷不稱崇禎,將渡江,故諱之也,曷諱之,江以外淸人也,天下皆奉淸正朔,故不敢稱崇禎也,曷私稱崇禎,皇明中華也 ,吾初受命之上國也,崇禎十七年,毅宗烈皇帝殉社稷,明室亡 于今百三十餘年,曷至今稱之,淸人入主中國,而先王之制度變而爲胡環東土數千里劃江而爲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淸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然皆能尊崇禎以存中國也。

    崇禎百五十六年癸卯  洌上外史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亡后朝鲜人之华夷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nn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