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由本身的批判性思考,需要先看支持理由的证据如何。这个过程往往是针对那些“事实型”的理由。
证明这些理由的证据,效力是不一样的。效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第一种证据,个人经历。分为自身经历和他人经历。
自身经历是自己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事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人类大脑会选择性记住那些想记住的片段,忽略一些细节。其次,自身经历也会受到我们自身主观偏见的影响,导致以偏概全。
他人经历同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这个他人经历甚至是众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很难还原真相,只能当段子听。
个人经历的证据,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用。
第二种证据,权威或专家意见。
有一定的影响力,毕竟代表着一个领域的最高话语权。但在信息过载、纷乱繁杂的今天,我们需要去甄别有效的专家意见。
有时候专家也会不靠谱。
1. 专家的可信度要与话题相关。
2. 专家的意见存在个人利益。
第三种证据,数据和或研究报告。
数据或研究报告是由专业人员收集并分析得出的结果,在查明出处的情况下,是可信度比较高的事实证据。
不过,也有靠不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 时效性。2. 完整性。
每一种证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虽然没有100%的可靠证据,但通常来说,证据越多,论证的效力就会越强。
当我们作为听众或读者去分析别人的观点时,要批判地检验每一项证据,评估它们的效力是不是足够支撑观点。
当轮到我们去说服别人、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要尽量挑选可靠证据来支撑论证,从听众的角度去想,你摆出来的这些证据是否能够支撑观点。
完全不可信的类比
类比是通过找两件事情的相似点作为基础,从而推断出一个结论。
类比只看到相似点,并没有考虑其他不同的因素。
很多情况下,类比只是为了帮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并不作为证据,这个时候就是可以的。
应用题
你:“11月份去台湾旅游应该穿什么衣服啊?”
同事:“衬衫就可以了,我去年冬天去的时候还穿短袖呢。”
请思考一下:
1.同事使用了哪种证据类型?这种证据的效力如何?
2.如果是同事今年11月要到你的家乡旅游,你又会如何建议对方穿什么衣服,理由是什么?这种证据的效力如何?
3.真实生活中这个场景有没有必要去检验证据效力?
答:1. 个人经历。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是太强。因为个体有差异。
2. 如果11月份您来青岛旅游,我建议您带好长袖衣裤、毛衣、棉服、薄羽绒服或者羊毛大衣,那个时候我们这里的人都穿这些。除此之外,我查了查天气网对青岛11月份的天气统计,平均是在6°-13°之间。降水量在29%,我记忆中也是11月份很少下雨过降雪,雨具可以带着,有备无患。
3. 我觉得有没有必要去检验,和请教的那个人有关系。如果这个人是当地人或者确实在同一时期去过那里,那基本上可以采纳。(当然不排除大部分当地人都穿羽绒服了,他还穿短袖上街的人。但是如果这个人告诉你不必带羽绒服、穿短袖就行,我觉得这人不是蠢就是坏。)如果这个人没去过只是道听途说,那还是需要去验证的。而且单就旅游这件事而言,我个人经验认为根本没必要去问别人,网上数据很多,除此之外还有攻略,看上几篇心里就又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