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科技创意
丰厚资本吴智勇:要么强技术,要么强运营,项目该这样投

丰厚资本吴智勇:要么强技术,要么强运营,项目该这样投

作者: 投资人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11:59 被阅读3次
    题图: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 吴智勇

    理解产业、找到对的人,剩下的就交给运气了。

    吴智勇笑称自己是个典型的“价值投资人”,投资逻辑简单粗暴——产业到了可规模化复制的成熟期、能变现,就投这个产业;反之,则不投。

    道理看似简单,但承载这套逻辑的核心却是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力和洞察力,这需要多年的积累和聚焦,“否则项目来了看不懂,只会拍脑袋投,人就会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

    这是吴智勇十余年国际投行和VC经历后,交了无数“学费”摸索出来的。与大部分早期投资机构不同的是,丰厚资本从成立之初“大而全”的天使打法逐渐变为“小而精”的纵深打法,开始聚焦在科技、消费和文娱的上下游产业链,而吴智勇则更加关注前两者,决心把投资做深、做扎实。

    科技领域与消费领域的项目属性截然不同,前者多为技术导向型项目,后者多为模式创新型项目。在他看来,“技术导向型项目看研发门槛,模式创新型项目则要看运营能力,即便模式相同,但不同团队来做,结果一定不一样。”

    所以能把这两种项目做成功的人,其履历背景也必然不同,找到他们的方式也不同。对于天使投资来说,找到对的创始人就意味着项目成功了一半。吴智勇对两种模式的领悟,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抢人”打法——理解产业、找到对的人,剩下的就交给运气了。

    以下为吴智勇的口述。

    1、技术+标准=物联网产业的成熟

    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五六年前,我就看过很多找融资的项目,说的就是物联网相关的产品技术。

    当时所谓的“物与物连接”,更多是通过运营商信号来完成的,比如3G 、4G,这导致信号覆盖范围、传输速度等很多方面都有限制,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漂亮的小应用场景,在往外推广时,用户体验并不是特别好。很关键的原因是,技术成熟度和政策支持度都还没到时间点上。

    经过前期的实验,现在全球已经推出了大家公认的标准,像NB-IoT(窄带物联网)、LoRa(超远距离无线传输)慢慢已经成为全世界都接受的标准之一。这些标准被推出后,大家就可以用这些标准来进行技术产品的开发,做应用产品的落地。而通过这些标准来做的物联网,无论是覆盖面、传输速度还是功耗,各方面都比以前要完善。

    除了物联网标准,技术发展也越来越成熟。5G正逐渐试点推广,一旦实现普及,这对物联网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从传感器的角度讲,现在MEMS传感器(微机电系统)比以前传感器的技术指标强太多,非常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

    包括近年来比较火的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也在逐渐完善,这些产品和技术在百姓消费者中进行教育,让大家逐渐接受物联网相关的使用场景和习惯,这与物联网的标准、技术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

    而不管是全球推出公认标准、5G技术试点推广还是传感器技术的成熟,都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但各大做物联网标准的公司以及运营商已经开始做研发投入和区域布局的试点了,那么“铺开”不过是时间问题,再加上政策也大力支持,几方面综合起来看,我确定物联网已经到了爆发前夕。

    2、绝大多数都是伪物联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最明显的体现形式之一。最近我也看过一些智能家居类的项目,但其实我买的智能家居产品还不是很多,因为站在一个用户角度来看,很多智能家居的互联都是伪智能,都不是我个人特别强的痛点。

    比如通过手机来控制家里的家居,这是非常简单的物联网技术,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做“远程控制”这样的产品。好比说我现在要回家,可以通过手机操作提前把空调打开,或者是净化器打开,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只是浅需求,如果仅仅是这么一个产品功能的话,还不足以称为特别智能的家居,这种改变也不足以支撑一个特别大的公司出来。

    从物联网的角度来讲,当我们把物连接起来的时候,也应该尽量赋予这些物以“人”的感觉。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是看、闻、听、触觉让我们能够接收到外界信息,同时对外界的信息做出反馈和反映。而“物联”应该做的,是让这些物能够感测到温度、气味等,帮助我们感知自身所无法感知到的事物,再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如果它不能成为我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强替代,那丰厚肯定不会投资这类项目。

    不仅如此,目前这种智能家居的连接还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多数情况下,各个品牌的设备之间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的。在我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品牌、什么样的家居产品,都应该有个统一连接、控制所有智能家居的入口,将所有“物”智能的联结在一起,一定不是说用户买了一个智能家居物品进来后,发现各个接口都匹配不了。

    当然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就好像共享单车,刚开始是一堆共享单车,完全竞争的市场。后来会变成寡头垄断竞争,统一到1-2家,做到最后,大家可能会有一个公认标准,或者是用一个方式来做整体的打通。

    智能家居也是一样的,其实从目前的技术储备上来看,想要实现各设备之间的互通没问题,但问题就在于各家有各家的壁垒。比如我是小米,我做我的标准,你做你的接口,我为什么要跟海尔相通?就这一点来看,目前智能家居还没走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当然这也需要消费场景倒过来推动生产厂家的改变,推进他们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发展。

    3、只投可以规模化复制的产业

    我是典型的价值投资者,投资逻辑很简单,就看这个产品或者服务所满足的应用场景,未来几年是不是可以规模化复制,可以成为爆发产业、可以变现。看物联网项目也是一样,物联网很大,不可能所有行业都去看,主要还是看这个产品在未来三五年内能不能成熟,如果说还需要十年,那我们投不了。

    就目前物联网的发展来看,中国几大运营商都在拿这些标准做小范围的试点和布局,等试点成熟、开始全国推广之后,可能物联网应用也会慢慢普及开来。个人认为,物联网接下来会在应用层面出现很多落地项目,尤其是在一些政府推动的大项目上落地,比如智能工厂、智能交通、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方面的应用,甚至包括摄像头联网智能化这类与交通警察相关的应用产品。

    智慧城市的需求是非常刚性的,这也正处于政府大力推进的过程当中。丰厚在这个领域也投了一些工业4.0方面的项目,都是跟智慧工厂相关的。

    比如原来在老工厂里面,物料传输、布局、厂区内的物流、电、水都是凭人的经验去控制,包括一些运转设备可能会逐渐出现老化、疲劳等问题,总是要等到设备坏了才知道,或者是凭员工的经验感知,但人的感知并不客观的,甚至会非常主观;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这些工厂配备传感器,员工就可以在设备到达临界点之前感知到,包括水、电的消耗,知道什么时候该节省,哪个点可以节省,甚至可以知道厂区如何布置才能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当然,物联网越往后发展,它要链接的设备就越多,绝对会比我们今天手机终端的数量多出很多个量级。这些设备一旦连接起来就会产生数据传输,不仅仅是数据隐私问题,甚至还可能被攻击和破坏,所以安全是个巨大的问题,这也是丰厚第一天看物联网就开始关注安全方面项目的原因。

    最近看了好多项目,大家都在急迫解决的物联网安全问题就是“摄像头”的问题。你问我有什么办法解决我也不清楚,但正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或者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我才觉得这里有很大机会。如果就目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物联网的安全可能会越来越偏芯片级的安全,比如在我链接设备的时候可以植入芯片,帮助做一些最根本的防护。还有一些方法就是类似网银插U盾的原理,链接需要配以相关认证。

    4、投技术导向型项目怎么投?

    丰厚从投第一个项目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4年进入第5年了。在过去投资的项目当中,我们逐渐把范围聚焦在科技、消费、文娱这三个领域,我主要看科技和消费这两个领域,也是因为我们希望顺着产业链去研究,把投资做深做扎实,即便是天使投资也不能是大范围的投,那样很容易变成机会主义者。

    当然我们做出这番改变,也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很大的经验教训。

    回想丰厚成立之初的第一期基金,那时候我们真是“天使”投资人,带有一定机会主义打法。我们四个创始合伙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创始人,想创业就约过来谈,不错,就投,项目领域的覆盖面是极其广的。天使投资,越早期的项目死掉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只是机会主义打法,是很难持续的。逐渐地,我们也在反思,开始带着团队研究怎么才能形成系统性打法,怎么做才能对行业足够了解,把它吃透。后来我们逐渐打磨和形成自己的打法体系,投资也越来越自信和精准。

    对早期投资机构来说,获得优秀的项目源很重要,熟人圈给推荐项目也可以,但这不足以支撑一个优秀投资机构的长远发展,所以现在我和投资经理们会做更多的“主动出击”。

    比如我投技术类项目居多,尤其随着新兴科技的浪潮打过来,这两年技术导向型的项目偏多,那其项目门槛就在于研发能力了。而很多技术类项目的创始人都是高学历人士,尤其是这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往往都是搞科研的博士、千人计划、院士的学生来做的项目。想要在这些人创业的时候第一时间接触到他们,就得思考这些人集中在哪里,他们一般都是院士以及他们的学生,而这些老师集中在各个工科类大学,或是中科院的科研院所里面。

    如果找项目,这个领域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子,我作为早期投资人就得去混这个圈子。这些老师也会时不时告诉我,他的哪个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在创业,哪个博士准备要干什么?这样我才能率先接触到这些项目源,而不是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去等。像我们前段时间投的一个人工智能+金融的项目,就是一位清华老师给我推荐的,创始人的履历非常优秀,刚开始做,还没融资就被我一手按住投了。

    5、投模式创新类项目怎么投?

    当然这个科研院校圈子的打法更适合寻找“技术导向型”的创业者,而在寻找“模式创新类”项目源时可能并不适用。

    几年大浪淘沙下来,我们发现市场上“模式创新类”的公司越来越少,该死的也死了,该成的也成了,不成的大家也都试过了。我们发现,模式创新项目的门槛不在于创新和技术,而在于整个团队的“运营能力”。

    比如摩拜、抖音、拼多多,这都是模式创新,技术上能有什么门槛呢?但他们都非常成功,还是在于创始人的运营策略,即便这个模式已经存在过了,但你做和我做那就是不一样,这类项目很看团队过去的经历和背景。

    所以寻找这类项目,更适合把目光聚焦在各大优秀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们身上,他们创业成功率也是比较大的,这也是投资行业共识。过去这些年,有个别投资机构会梳理各大互联网公司高管内部的架构体系,比如每个公司里面有哪些岗位,岗位上是什么人,这个人的联系方式是什么,每个人离职创业的概率有多高,做一个完整的排行榜;或者是和这些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混得很熟,任何一个人离职,投资人第二天就能知道,马上一个电话打过去,这也是很多投资机构挖掘项目源的一种方法。

    当然,挖掘到项目源是一方面,“投不投”才是更为重要的。对于丰厚来讲有一个原则,如果我觉得这个项目风险和回报一半一半、可投可不投,那我就不投了。

    早期项目无非就是看人、看团队、技术强不强、门槛怎么样。而每个投资人“看人”都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于我来讲,还是看这个创始人给我的综合感觉,如果创始人太油嘴滑舌、不真诚不诚信,再好的项目我都要仔细思考一下。

    但归根究底,“找人和看人”也是个运气活。我之前还和一个同行感慨,运气很重要,尤其是做早期投资,投到好的项目、好的创始人,可能就成功一半了,或者说这个项目成功的概率就大了一半。

    那怎么才能投到这些好的创始人?就像前面提到的,需要自己的人脉圈子足够多,而且要高端一些。所以纯讲运气也不对,因为运气都是根植在一定层级上的,首先还是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和行业认知,要能够找到这些项目,而且项目来的时候要能看得懂,而最终到底投不投,还是看运气了。

    做天使投资,错过是必然,遇到是偶然,一定是这样的。

    作者 / 郭佳莹,行业交流欢迎加微信:121880526,添加时请备注姓名、公司

    来源 /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关注回复【投资】即送【100份投资干货+推荐书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丰厚资本吴智勇:要么强技术,要么强运营,项目该这样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ty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