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们一生中,如果不出意外,一般会有两个家,一个是父母给的,另一个是成年后自由组建的家庭,我们通常把第一个家称之为原生家庭。
网络用语中,有句话是用来形容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世上父母有两种,一种成为了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样,另一种则让孩子感悟永远不要活成父母那样。
原生家庭— 02—
有本书把不良的原生家庭剖析的很透彻,书的作者是苏珊富沃德,她是国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03年出版的这本书,读过的朋友肯定印象颇为深刻————《中毒的父母》
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毒的父母,第二部分是重新开始你的生活。书中案例包括不称职的父母、虐待孩子的父母、酗酒的父母等等。
书中每一个案例都细致入微,都值得每个人去深思。毕竟,初为人父人母,是不需要经过考试就可以上岗的。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表面和平的家庭假象,使受害人正视不良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有毒的父母— 03—
不过面对如此状况,小编有话要说,我来讲讲我的成长背景吧~
小时候我刚生下来不久,邻居的风言风语就传到了我爸的耳朵里,比如:那家也是生的姑娘,生不出儿子,生了有啥用;瞧瞧那家,也是生的姑娘,真没用…………就这样,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从小就不受人待见的家庭。
我三岁的时候,我妈为了躲避计生委的追捕,藏在农村山上的牛棚里,冒着危险把我弟弟生了下来。随后我妈就把我弟弟交给舅舅托管,她只身来到上海打拼。
小时候我爸的教育观念一直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就导致了我的童年笼罩在棍棒、疤痕、哭声的阴影下。
读幼儿园、学前班的时候,每当天色渐晚,我一旦听到了他摩托穿行于巷子的轰隆隆声音,就会紧张地赶快躲起来。也是由于这种教育观念,让我从小就跟我爸之间产生了隔阂。
我爸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给他找麻烦,只要学校老师打电话找他,请他去学校谈话,回来他一定会揍我。而刚好我小时候就有多动症,所以我的童年可想而知有多苦逼了。
家庭暴力教育— 04—
我童年的不幸,除了父母家暴,还有父母的包办婚姻。
那时候,农村媒婆做介绍,带着我爸去外婆家提亲,可是我妈因为当时有对象,就死活不愿意嫁给我爸。
但是我外婆却以死相逼,逼迫我妈嫁给我爸,最后我妈出于孝道,被迫跟当时的男朋友分手,嫁给了我爸。
所以小时候不懂事,我妈一直在我耳边抱怨,说如果不是突然间怀了我,她就可以跟她男朋友逃婚私奔。
我读小学时候,我妈每次回来看我,每次跟我爸没说上几句话,就打起来了,比如我爸迷上了六合彩赌博、亲戚邻居的挑拨离间、我爸借钱给人被骗等等原因。
我的童年是跟我弟弟分开成长的,他因为是超生,所以从小就没有个正经的名分,只能寄养在不同亲戚家里。
经常是这周到舅舅家里待两天,然后转移阵地到姨妈家里待三天,再到表叔家里待两天,生怕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就会走漏风声,被人举报给计生委来抓人。
也是因为爹妈不爱,一个不管不问,一个分居两地,养成了我从小较为独立、叛逆的性格,以及与父母情感生疏的亲子关系。
包办婚姻— 05—
在我成长的这些年里,我父母打架离过一次婚,后来为了我弟弟又复婚,再后来我读大学时候,我妈就跟我说:现在你们都长大了,我不用再委曲求全自己,等后年你弟弟满了十八岁,我就去起诉离婚。
我父母的婚姻失败、我妈对传统世俗的妥协、我爸的懒散不顾家不作为,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虽然还没有结过婚,但是我现在对爱情婚姻是无所求的。
按照心理学中原生家庭对人们的心理投射,我这么做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不希望让父母的情况在我身上重蹈覆辙。
破碎的心— 06—
而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与人相处,其实都是在模仿自己的原生家庭。
例如我们总是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人,就连每次分手的理由都非常相似。
这种重复,被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产生交集,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的心理特征,例如父母。
或者也有一些人因为在原生家庭受到过伤害,选择反其道而行之。
就比如我成年后,我妈问我最多的一句话:你多大了?怎么二十多岁了还这么叛逆呢?
殊不知,不良的原生家庭,才是我最大的负能量来源,所以我最大的梦想,也是为了远走高飞,离他们远远的,过我自己的生活。
家暴、冷漠、疏远、情感绑架……就是我原生家庭的真实写照。
背影— 07—
自古以来,记仇就是人类自我保护天性之一,我改变不了我的原生家庭,只能通过创建新的人生经验、新的依恋关系,通过承认原生家庭的局限性,通过对产生负面影响的原生家庭的拒绝与远离,来减低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
人生的路还很长,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余生请为自己而活,也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
原谅我,爱父母,我真的做不到!
重新开始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