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狂热地喜欢刘墉的书,几乎他出的每一本书我都买,买了二三十本,床头堆的都是他的书。读书那会钱少,省下的生活费,我常厚颜无耻地说,都花在了两个男人身上,一用来去另一个城市找男朋友玩,二就用在了刘墉的身上。
工作以后,刘墉的热度似乎慢慢低了一些,而我也因为从事了一个更在意客观条理性、且因为跟自己专业不对口而需要补充大量专业知识的工作,我的学习方向转变了很多,刘墉的书,渐渐束之高阁,到如今已经十年未动过了。可是到今天忽然要谈最喜欢的作者,我仍然第一个念头,就是刘墉。
重新翻了2本出来,觉得书浅了很多,但是读来还是很舒服,此前要花几天看完的,如今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就翻完了,就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小句子,串起了我年少时期满满的感动与热爱。
刘墉最擅长的就是用短句和分段,而且每个故事的每个章节都短小精悍,每个章节一个小故事,所有的故事讲完,给你一个人生的道理,逻辑就是这样一眼看透。可是因为这些短句子,很容易读懂,所以看起来轻松,理解起来也容易,我那时就很喜欢用来讲给别人听,然后别人会以为我阅历好多,少年小小的虚荣心得到实惠的满足。
他的文风总是语气平和如拉家常一样,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充满了感情,在文末忽然打动到你,冲击到内心的某个敏感点,有时忽然心酸或流泪。
他习惯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就像弘丹老师说的那些写作的原则一样,刘墉把生活中的各种细微点滴,运用地淋漓尽致,与人吃饭会有素材,给人授课会有收益,教育孩子会有醒悟,与朋友聊天会有反省。仿佛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被他精心收藏,然后细细品味了,凝练出一个浅显却不容易被觉察的道理抛给读者,忽然醍醐灌顶之感。
刘墉的故事都与成长有关,个人的感悟、朋友的经历、儿子的教育、女儿的宠爱……方方面面,多年下来,你可以从书中看到他清晰的生活轨迹,更能够读懂他这一路上成长的心路,以及很想带着读者一起成长的诚恳。
这么多年过去,不是今天这样的机缘,我都快不记得我曾经如此狂热的热爱过一位作者,但其实我在不经意间,我的行文风格已经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他,我习惯用短句子说话写字,只是在小故事收集与大道理总结上还相差很远,可谓只学了皮毛而未得到精髓。所以我想我会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抽时间把他所有的书再翻一遍,把那些写作的方法重新领悟,重回少年时,再跟老师走一遍成长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