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之第二章自体心理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8984250/c438e56c274a6123.png)
如何发展出来的?
到20世纪中期,来访者的主诉不再是像以前经常听到的那样,抱怨多种情感困扰、无法摆脱内部客体等。这类来访者缺乏内心的方向和价值观的可靠指引,他们期望治疗能指明生活的意义。
……
这类来访者的困扰集中于以下几点: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什么维系着我的自尊?有时他们会不那么急切地想要得到肯定,直言不讳不知自己是谁,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从传统意义上看,他们并没有“病入膏肓”(他们能够控制冲动,具备自我力量,可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他们极少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无法真正体验自己的优势。
在一些治疗师看来,面对上述的来访者,只是修复和调整自我存在感是不足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更为迫切的是从头开始建立自我存在感。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基本病理
科胡特强调人对理想化的普遍需求,也阐述了成人精神病理的涵义:若个体在发育早期,缺乏能被理想化的原初客体;或没能逐渐地、无创伤地对原初客体去理想化,成年后心理状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该理论对解释来访者的自恋结构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也让治疗师对理解来访者为维护自身自尊所付出的努力和尝试,而这些在曾经的理论中常常被忽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