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的见识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的见识是孩子的起跑线

作者: i笨笨 | 来源:发表于2018-11-21 17:15 被阅读0次

    上班路上听吴军博士在得到的专栏《硅谷来信》(第191封信)中说道:

    中产阶级完成进阶的机会并不大,这是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不过,中产阶级难以完成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发展。总的来讲我不赞同“起跑线”之说,但如果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当然,很难要求父母都能有见识,不过父母不断学习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好处。

    “父母的见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句话让我从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似乎从幼儿园开始,大多数家长都尊崇一种观念,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不仅在幼儿园,甚至从胎教开始,就要享受最好的教育。他们拼命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让孩子从小背负起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心愿。于是孩子们开始痛苦,家长开始焦虑。

    可是吴军博士告诉我们,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

    吴军早年求学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一流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大学教育,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毕业后,作为谷歌公司早期员工之一,吴军参与开创了谷歌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中日韩搜索部门,并作为主要设计者设计了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

    2010-2012年,吴军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同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2012年,吴军重回谷歌,负责被认为是“下一代搜索”的谷歌自动问答系统。

    同年,他作为创始合伙人,创立了丰元风险投资基金,并且投资了90多家硅谷的初创公司。

    细数吴军的履历,不得不被他从一而终的“高度”所折服,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在培养下一代上的态度。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看得见的榜样。父母的见识与格局,直接定义了孩子所站在的起跑线。

    你很难想象,家长在一边打麻将,孩子能专心地去学习。

    在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上,吴军更愿意由着女儿的兴趣,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候,读书就是为了享受,当女儿想读小说了,他就让女儿去读一会儿,读任何东西都好。

    但是,慢慢地,吴军也会引导女儿读深一点的东西,不能每天都只是《哈利波特》。

    回想自己的求学年代,在接受教育和选择专业时,都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吴军希望,到了女儿这一代,在受教育中,能更多地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

    从女儿进入高中阶段开始,吴军就和太太一起带着女儿去走访了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名牌大学,想让女儿自己对那些学校产生感觉。

    有趣的是,吴军认为女儿最适合就读的学校是哥伦比亚大学,而女儿凭着自己的感觉,最终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

    之后,吴军把对这些名牌大学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写成了《大学之路》。在这套书中,有不少插画都出自女儿之手。

    其实,早在吴军的父母一辈,也为他提供了占据优势的起跑线。

    尽管,他的父亲没有机会上一个全日制正式的大学,但他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去补习了一门又一门大学课程,做科研也非常努力,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最后居然能在一个极重文凭的大学里被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

    在吴军的印象中,父母晚上从不参加应酬,甚至不看什么电视剧,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她的母亲,即使到了现在的耄耋之年,依然在每天坚持学习。

    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吴军和他的弟弟,使他们从小便自觉接受了“读书很重要”的观点,并保持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吴军的弟弟同样是清华的高材生,后来又攻读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一个身处互联网“浪潮”中的“弄潮儿”,吴军不仅精通本行,还写了《浪潮之巅》、《硅谷之谜》、《文明之光》、《数学之美》、《智能时代》等不少畅销书。

    李开复曾评价吴军说:“我认识很多的工程师,但具备强大叙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我认识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吴军是其中之一。”

    吴军的存在,突破了人们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他的所有创造都有灵且美。而这一切,得益于他的终身学习。

    在写作《文明之光》时,吴军专门去上了生物法律课;在他开始研究公司的时候,便专业地研究财务报表。

    吴军的人生,一直处于不断跨界的状态。旅游、摄影、音乐、羽毛球、歌剧、红酒,甚至园艺活,都是他的兴趣所在。

    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里,聊起在纽约的一天时,吴军从旅行攻略到摄影经验,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吴军并没有因工作繁忙而忽略了生活里的诗和远方,也恰恰是那些诗和远方的部分,让他变得更加丰富而迷人。

    但是,在跨界中,吴军不是因为在一个行业中不成功而去换一个,他跨界的基础是在一个行业中已经很好地做成了一件事。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100次不代表101次就会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因此,跨界需要有相应的根基,只有把根基打扎实,再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往外一点点延伸,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跨界。

    在终身学习中,吴军的途径不仅有读书、上课,他还很重视向身边的高人学习。

    吴军就读清华时,他的学习对象是他的老师、同学;在他求学美国和在谷歌工作时,他早期的同事,以及后来在开会时参加活动中那些学术水平比较高的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他的学习对象。

    在与优秀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吴军收获了他们的见解、思维方式。有时,他们也会分享自己做出这些重大贡献的过程,这些都促成吴军进化成一个更卓越的人。

    他十分认可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到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竞争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人类。吴军曾预言,只有2% 的人能够完成跨越,其余98%的人都可能陷入或迟或早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担忧。

    但是,人工智能在对人类带来危机的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AI其实也可以成为人类的学习对象。当你能够善于利用它时,它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你如果一定要跟未来的工具对着干,说我要跟AI比一比谁更强,这个事儿你就会撞得头破血流。”就此,吴军打了个浅显易懂的比方,“有了汽车之后,你应该去学习如何去当司机,而不是练习短跑跟汽车去赛跑。”

    别被“一万小时定律”骗了。

    终身学习是件好事,但在学习中,不少人难免会走入误区。

    有人光学不练,空有理论知识,却只是个掉书袋的文人,生活依然一片狼藉。对此,吴军说:“学了东西应该去用,用了尝到一点甜头,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否则读了一肚子书,最后发现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变化。”这是对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最佳解释。

    也有人勤于练习,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忠实拥护者,但不加自我思考,只是停留在傻练的层面上,于是一万小时下来,还是在重复一个简单的低层次工作,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基于此,吴军建议,“每做一件事,到差不多1000小时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升华一点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大一点,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要求。”

    如果一味蛮干,则越勤奋,越危险。

    在莱特兄弟造飞机的年代,很多飞行家试飞的时候都把自己给摔死了,而莱特兄弟除了做了几千次翅膀升力的实验、又做了几千次操控杆的实验,没人的时候,他们又做了很多次无人飞行的实验,最后万无一失了,才自己上去。

    所以他们没被摔死,而在莱特兄弟之后,又有很多飞行家在造飞机,上去后就摔死了。

    “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蛮力的成功,他们是一个巧匠,是巧力的成功。” 吴军从莱特兄弟造飞机的思维方式中总结出了学习的方法。

    当我们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常常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这也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于是有人便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效率出了问题?

    而其实不然,吴军说:“实际上的情况是,有些人做的事情比他应该做的事情多太多了。所以关键的一点,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你关掉了多少事情?就是你能够做好多少事?这些事情做的时间长,就会有积累。”

    善于分配任务和时间,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从而获得最高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身为行业大神,常有人会请教吴军:“能不能抽出一个小时聊一聊,或帮个忙?”但通常的结果是,吴军会回绝他们,并非不给面子,而是他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的时间真的只有那么一点,很随意地问我要一个小时时间,实际上是要走我一部分生命。”

    吴军对自我有着清醒的认知。他离职谷歌、腾讯的举动,曾令很多人不解,但是他的答案很简单:在我的单子上,有比那些重要得多的事情。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取决于你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见识是孩子的起跑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xx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