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印象笔记打造第二大脑

作者: X逆生长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8:54 被阅读0次

    01 为什么选择印象笔记?

    从2017年开始,我加入写作社群,每周输出一篇文章,一写就是三年,在简书已经写了15万字。可能会有人说那你一定写的不错咯,很可惜,然并卵!就是因为这样,我非常苦恼,为什么写了三年还是原地踏步。每次写的时候,都感觉自己都是从头开始写,并没有越写越轻松,似乎前面那三年都是白写了。

    其实说到写作的初衷,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进行思维梳理和升级,但这些似乎都进步地非常慢。
    一方面因为信息爆炸和碎片化学习,很难进行聚焦、形成系统,看上去很努力,但是产出很少;另一方面,是发现过往仅有的积累,除了读书笔记外,其他的所想所感几乎用不起来,因为压根想不起来放哪儿了。于是,自己越学越焦虑,越写越焦虑。

    偶然一次,在得到看到万维钢老师分享了一篇文章《我怎样管理信息》,里面写用印象笔记来管理爆炸信息:
    1、想要用大脑记住一切,基本不太可能。人脑应该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应该把人脑解放出来。

    2、别指望什么都能靠搜索,如果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就马上保存下来,打好标签。千万别指望再能从网上找到,或许日后连关键词都忘了。

    这不就是我遇到的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吗!

    但我依然带着怀疑,印象笔记和别的笔记有什么不同吗?干嘛非要选印象笔记,而不是自己现在用的OneNote和有道云笔记呢?

    直到,我又再次遇到欢喜老师的印象笔记写作训练营。

    知道欢喜老师差不多也是在三年前,因为写作社群里提到欢喜老师的知识卡片拆书,但那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写作其实是挺私密的一件事情,总想摸索一个自己的方式,而并不相信知识卡片可以帮到自己。然而,这一失之交臂,居然让我损失了近3年时间,直到再次遇到欢喜老师。

    当时看了训练营的介绍,几乎是万老师说的印象笔记打造写作系统的手把手操作手册,我的天哪,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要选择用印象笔记,也明白了笔记和标签的配合使用,这才是用笔记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欢喜老师研习了如何让信息有序沉淀,这完全就是打造第二大脑的节奏啊!

    接下来,就来实实在在的看看,这个训练营到底让我收获了什么?

    02 使用笔记的正确姿势

    思维定势是可怕的,可以说是个囚笼。在过去使用电脑的20年里,一直在使用:建文件夹,然后把文件放入文件夹的方式。

    似乎顺理成章,但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总有些文件它不止一个属性,它既可以放在这个文件夹,又可以放在那个,压根不知道怎么分类,硬把它分类放入了其中一个,日后找起来就很困难,用标题标记也是可以的,但标题也只能有一个,不能写下它的全部属性,搜索起来还是很麻烦。

    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欢喜老师介绍如何使用标签体系来配合笔记文件,让我瞬间有被雷电击中的感觉。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分类原则和标签意识。

    1、 笔记本分类
    没有分类原则,这是思维混乱的表现,从下方笔记本文件夹就可以看出:


    <原来的笔记本分类>

    对于分类,曾经想过学习图书馆的分类法或者整理术,但都没有去付诸行动,开心的是欢喜老师已经把这些都研究提炼了一番,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就容易多了。

    首先,是如何进行笔记本的分类,也就是类似平时文件夹的分类。其实我从没特别留意文件夹的数量会影响什么,只是觉得有些文件在不知道如何归类的时候,就会再开一个,总之会越来越多,我能记得的大多也就是最近常用的。也就是记忆的容量的是非常有限的,研究表明一次记忆四到五个组块已经很多,如果要把大脑解放出来,就得少分类,多搜索。

    所以,我纠结了很久,四到五个组块完全不够用啊,这就是一个整理思维的过程,那到底用什么构架好呢?

    看到欢喜老师介绍的知识创作流,感觉非常符合自己目前自由职业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内容输出和创作,不管是以后的亲子课程输出,还是现阶段准备的财富流和读书会沙龙。

    参考经典的金字塔模型: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智慧(Wisdom)由下至上组成了 DIKW 金字塔模型。

    在初始阶段,基本照抄了欢喜老师的这个创作流构架,在近一个月的训练营时间,自己已经感觉慢慢适应这个架构。


    我可以把很方便的把自己中意的信息,比如好的公号文章,书籍的片段,通过剪切板快速放入笔记中。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差点儿掉进原来仓鼠式的囤积陷井,必须及时的处理囤积的信息,除了保存,更重要的是分类。

    之前就提到了我的万年困惑,文件夹的这种分类方式都是“非”的关系,也就是放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放到别的地方。这也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也就是做了再好的分类,也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臃肿。

    而标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记本跟笔记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标签可以多对一,同一个笔记也可以是A也可以是B,这就解决了非黑即白的困境。

    2、标签体系

    怎么搭建标签体系呢?

    首先,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也就是欢喜老师提到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就意味着明确的分类系统,同时也是全面的,缜密的。

    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如果不采用一个系统来进行分类,我的标签库又会变成一个灾难。为此还特意尝试了一下随意打标签的感觉,基本上会在第二天就会忘记标签的关键词,非常可怕。

    此外,标签也必须是可扩展的,因为谁也没办法预测未来会需要什么。


    根据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就是这些分类:学习,工作,生活。我用的最多就是学习和工作,在学习类里面目前用的比较多的几项列了出来,这些大类都是按照训练营的模版搭建的,问题不大。但是细分下来出现了问题,又被自己的习惯给带偏了。

    其中亲子育儿是目前的主要部分,但分完后,发现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并没有做到MECE的原则。
    在这里欢喜老师有介绍对于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可以用5W1H的方式来拆解一个专题,但我的困惑是并不完全陌生,但又不是深入到可以穷尽,所以要打好这个标签,就需要自己整理思路,搞清楚在这个领域想按照什么规则来分类,比如可以按照年龄,似乎是可以穷尽的,或者按照孩子生活的维度:生活类、心理类、学习类。 这两种逻辑似乎比上方暂用的亲子育儿标签好的多。

    此外,这里特意写的一个“案例”标签,用意只是要收集案例,但放在这个分类逻辑下实在显得不伦不类。

    到这里感觉又卡住了,然而欢喜老师又继续提供了法宝,还有高级搜索方案,把标题、时间轴这些因素都组合起来,实质上又是一个维度的标签,又解决了一个难题。

    感觉在这整个学习搭建的过程中,其实是在梳理自己整个的知识和信息系统,在过往的十几年里自己学了什么,拥有什么,在未来又想学习什么,想创造什么。

    03 打造思维系统

    在个人看来,打造写作系统,就是打造思维系统,因为整理思维的目的还是要输出,最好是输出成型的产品。

    之前我写了三年,却没有一件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这种挫败感不说也懂。

    在训练营里面,我才深刻认识到写作也是可以产生复利效应的,前提是在同一条产品线里一直深挖和积累。说着容易,但具体怎么做呢?

    1、元写作和知识银行

    可以把写作的几大关键要素构建在印象笔记里,结合我自己的行业,主要是细分领域的干货文章输出,这类文章可以分到非虚构类写作这一大类里。这类写作的要素主要包括:

    概念、人物、故事、方法、反常识观点、金句。

    这些素材的积累,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收集,否则就变成了抄袭和拼接。每次收集完素材,都要进行加工,也就是输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些才是自己写作的模块,在写文章时,就不会抓耳挠腮,临时来思考,而是把过往的精彩思索用起来。

    我以前会在纸质书本上直接做笔记,当时虽然有感悟,但却用不起来,因为没法找到和调用。

    但现在就可以用OCR把这一段拍照下来放到印象笔记,直接把感悟写下来,再把标签打上,只要这么做过,就会感觉拥有了百宝箱,想要什么调出来就是。

    特别是欢喜老师介绍了见、感、思、行的知识卡片制作方式,感觉要把一本书读透就容易多了,而且读完的同时,就把信息输出成了知识,而且内化成了自己的系统。

    简单来个卡片的例子,看《反溺爱》时梳理了一张。

    见: (可以摘录原文,也可以把见到的现象、内容、观点提炼归纳)

    《反溺爱》:
    给孩子零用钱的方法:
    有了一笔钱,就需要有一套系统来存钱。比如,可以将零用钱分为三份:消费,捐赠、储蓄
    消费罐子:应对孩子的冲动性购物
    捐赠罐子: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储蓄罐子:是孩子存钱的目标,目标设置的越具体越好,可以将想要的东西拍成照片或者画成一张画。

    感: (结合自身案例解释知识)

    第一次看这个零用钱存放的方法,虽然觉得挺好,但还没有特别的感觉。

    看完《反溺爱》后,又开始看《小狗钱钱》,里面讲到梦想储蓄罐的时候,这个名字给我触动更大,其实储蓄罐子就是梦想储蓄罐,但这个概念更能打动人心。

    同样,对应捐赠的罐子,小孩子真的不太懂捐赠,如果换成感恩会更好,感恩可以是身边的人,比如家人,在过节日或者过生日的时候,都可以对家人表示感恩,或者纯粹是想嘘寒问暖的时候都行。

    消费罐子:人为什么有时候会想要某些超出自己承担的东西?有时候甚至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去买一堆替代品,却依然安慰不了自己。所以偶尔的满足感是很有必要的,让自己觉得自己也值得拥有一些好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要重的那么重要和有意义。从而放弃对物质的追求。如果要给它换个名字,我更喜欢的是配得感这个词。

    思: (主要是找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对比和冲突,思考会更有深度)

    虽然这几本书财商书籍都是写给儿童的,但其实也是写给成年人的。
    书里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对应的心理需求:
    梦想:价值认可,自我实现
    消费:配得感,自我认可
    捐献:感恩,感觉被需要,与其他人类共同体的感觉。
    成年人可能觉得设置这些账户有点儿过于大题小作,但真正做到并做好可能大家对于物质就能理性的多,获得幸福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对于成年人可能还多了一个账户,叫投资账户,也就是用来下金蛋的鹅,这部分用来实现财务上的自由。
    对于这些账户,我们成年人更需要自己来明确设置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去做。才能在金钱账户和心灵账户同时保持富足和自由。

    行:(经过见感思,你将如何行动。)

    自己的配得感一直不强,而且对奢侈品也不执着,一直想着怎么能养出自己的配得感,原来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账户,时不时满足一下小虚荣或者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就好。
    所以接下来就会给自己设置一个这样的账户。
    同样对于孩子也一样,她的那个小罐子就是她可以行驶的权力,我们无权干涉。
    ——-

    每一次感、思、行不一定全部写完,但总要有一部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和思考一定会形成一个知识银行。

    同时,这样的积累可以让你更快的成为一个领域的资深选手,干货文章的输出自然不在话下。

    2、时间银行

    除了专业的知识积累,其实每天还有许多的碎片化信息和感悟,这些是灵感的源泉,也是我们生活过的痕迹。比如现在翻开我们小时候记的日记一样,就会像穿越,重新回到那段时光。

    有一段时间尝试过写日思路,都是些零碎的思考,写着写着就慢慢忘记去写了,那些瞬间消逝的灵感说溜走就溜走了,非常的可惜。

    写日记也有系统吗?看了训练营里的共享知识库,真是开了眼界,各种模板都有,总有一款是合适的。这里说的日记有一个名字叫做晨夕日记,日记模板可以按照自己日常的规划来打造,早上起来写计划,晚上写下回顾和感悟。非常好的一个闭环。

    这也同时可能给了我一个时间管理的思路,可以在印象笔记里记录自己的时间。自己长时间找不到一个时间安排的度,通常都安排的过满,完不成就很焦虑和苦恼。如果能慢慢锻炼出制定计划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又将是一大收获。

    小结

    当我毫不犹豫地付费印象笔记写作训练营时,就预见了它的威力。学完训练营的课程,就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坚持积累,刻意练习,真正打造出自己的第二大脑,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用印象笔记打造第二大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yl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