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要炫弄他的才能,故意用上一些“高深”的词语,试图表达一种深沉、复杂或难以理解的意境,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弄得读者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一)“以多取胜”。用的词语个别地看并不很难懂,可是凑到一块儿就不好懂了。
(1)在工作实践中没有具备必需的丰富经验,以充实自己的社会经验,即没有坚定的立场,吸收不了观点方法的深度与广度。【用以“充实社会斗争经验”的“丰富经验”是什么经验?“观点方法的深度与广度”不可解,“吸收深度与广度”更不可解。】
(2)我镇在今冬明春是重点疫防区,为了不妨碍和尽量调和相互冲突结合运动的发展情况去进行工作,在兴修水利步骤上镇政府已作出了具体计划。【“为了”,之后一长串“新名词”,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从上下文揣测,大约是不叫兴修水利妨碍“疫防”、也不叫“疫防”妨碍兴修水利的意思。】
(3)我们要明白我们向不合理的生活艰苦作战,还是安于不合理的空虚统治,只看到自己眼前困难重重,而没有勇气去向困难斗争,不向广大人民生活求改善,而帖服于个人安定的空虚幻想。【“空虚统治”、“向人民生活求改善”、“帖服于幻想”,都莫名其妙。而且这句话没有说完,一开头用了一个“甲还是乙”的结构,下面却没有呼应,是一个残缺的句子。应该说“……明白我们应该向……作战,不应该……”】
(4)我们不能不在原则性方面提升到历史人物的背后本质的分析以及评判时应具有的健康性、人民性与积极性的标准。【什么是“在原则性方面提升”?什么是“背后本质”?什么是“健康性……的标准”?又“以及”是连接“分析”和“标准”,还是连接“提升”和“评判”?总之是其名其妙。】
(二)“出奇制胜”。好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读者没办法,也就只能吃他一惊吧,懂还是懂不了的。于是作者的文章还是白写了。
(1)作者笔下的这种人物,缺乏最低限度的责任心与对正义的荣辱感。【什么是“对正义的荣辱感”?是否就是“正义感”?】
(2)他的确和以前两样了,我不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什么是“历史的眼光”?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意思?】(
(3)生产竞赛运动结合奖励制度,对生产质量的提高是重要的循环因素,成为相互间的杠杆。【什么叫做“循环因素”?又如何是“相互间的杠杆”?】
(4)鲁迅对辛亥以至“五四”的怀疑是一件事,而“五四”以后鲁迅思想的历史性又是一件事。【“辛亥以至五四”如何可以作“怀疑的对象”?“鲁迅思想的历史性”又是什么意思?】
(5)因此在历史教学之中,我们应该作为科学的实验去看待,预定好了的历史工程设计,还要在不断的试验中,检证它的真实性。【"历史工程设计”是什么?又怎样是“预定好了的”?(整句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如果把第二个逗号去掉,结构略微清楚一些,但仍不可解。)】
(6)生硬地对中国历史倒栽以无花之果,对历史人物勾画以循环脸谱。【什么叫做“倒栽以无花之果”?什么叫做“循环脸谱”?这些问题恐怕都只有这几位作者能够答复。】
无论是以多取胜还是出奇制胜,虽然看似深奥,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总之是跟读者开玩笑,可怜的读者一交跌入五里雾中,只听得耳边念念有词,可是一句也不懂,只能把作者当作“法师”或“魔术家”看待了。不知道作者想到“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这个真理不?
在表达深奥的概念或想法时,更重要的是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深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