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or慢读,这是个问题!

作者: 七年二村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20:28 被阅读99次

    以前有人跟我讲一年看200本书,我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谈,一年才300多天,平均每1.5天就要读完一本书,这怎么可能?而且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需要某些知识直接百度一下或者查查文献不就可以了么,为何要花时间精力都”录制”到大脑里去呢?

    如果我们没去做某件事,那么我们永远没有发言权,以为天就是我们想想的井口那么大,所以在评论别人之前,请确保你有发言权。

    如果看的稍微多一点,会发现知识点都是相通的。就像是你是某行业内的人,如果别人跟你提到某业内的专家和他的某个观点,那么不需要花时间去查询这些观点,你条件反射就知道了,别人跟你交流起来也轻松,你自己也省时省力。

    比如我在看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精进指南》时,成甲提到一段:在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中,作者西奥迪尼提过一个人的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以按按钮就播放”。

    如果你没有看过《影响力》这本书,可能你会觉得莫名其妙,或者不能理解这一段,要么就粗略过了,要么就花很长去想这句话什么意思,而我恰好看过这本书,我知道成甲说的是什么,并能深刻产生共鸣,所以我就跳过了成甲关于这一段的详细描述,这样一方面我在节约阅读时间的同时,阅读的深度也加深了,同样,成甲在书中还提到一些其他的观点,我就会从大脑里检索以前有没有看过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就跳过这部分内容,这样无形中就在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在大脑检索过程中又加深了对内容的思考,所以最后我读这本书的速度就会很快,又不会影响我阅读的质量。

    又比如在讲到系统思维时作者举《第五项修炼》中的例子说明统筹思考的重要性,而正好我又看过了这本书,所以这一大段例子我也跳过了。

    还比如多本书中提到”元认知”这一概念,他们在提到元认知时放佛是发现了新大陆,像知识界的重大发现一样,可是大概若干年前我还在读大学时在心理学这门课程里就学到了,所以我又可以不用看了,说到这有点感慨,明明“元认知”这一概念是我们读心理学专业习以为常的专业术语,它本应该从心理学者们传授出来并普及,可是在跨界的专家们那,他们成了珍宝,成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利器,在《把时间当成朋友》中,李笑来老师曾对元认知能力给出解释: "元认知能力"是指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文章提出"元认知能力"是目前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元认知"让我们发现,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来控制自己的大脑。

    其神奇之处在于:我们可以用锤子去砸钉子,但不可能用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

    而我们的老师专业研究学习方法多年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是随便一提,就算意识到了元认知的重要性,也只让它躺在一篇篇专业性极强的、只能在知网上才能查询到的论文里沉寂,没有普及出来,心理学知识在心理学专家那只是组成冷冰冰的文献的一个个文字,而在有心人那里却成了炙手可热的宝贝,用来指导生活和学习,并广泛流传,这是心理学者的一大悲哀。看来心理学专家们需要深深反思其研究的意义了。

    作者举例子最本质的目的是怕你看不懂,怕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如果你看懂了又深刻理解了还很赞同,为什么要去逐字逐句阅读冗余的例子呢?

    如果你也知道元认知的重要性,那么以上500字就可以省去不看了。

    所以很多人一年读上百本书是可行的,而且估计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还很高,多看是为少看。

    所以阅读,只要累积到了一定的量,过了这个临界点,之后的速度必然是飞速上升的。

    02

    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我以前看到诸如“快速阅读,如何30分钟读懂一本书”“21天学会知识管理”“30天从入门到精通”这样的文章就会情不自禁点进去,彷佛找到了速成的灵丹妙药,期待拥有神效的万能钥匙,“速成”总是能激发大脑的兴奋点,但是往往待我看完之后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切,这方法原来就是随便翻翻书啊,不是看完,是30分钟把书翻完啊!然后大失所望!下次看到类似的速成方法还是忍不住点进去看,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健忘,大脑就是倾向于相信世界上有速成的奇迹!

    大神们说读书要快!快!快!我们一天只有有限的24小时,而知识那么多,我们只有快马加鞭的快!

    可是知识管理专家成甲却说我们要慢!慢!慢!要以慢为快?他说有时候碰到紧要之处,短短300字的部分,他还会看两个多小时呢。

    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又快又慢,我们手足无措。昨天刚看到猫叔一篇文章《坚持每本书都看完的一定是笨蛋》,我没有详细看,只知道,我们看得慢,有人说是笨蛋,我们看得快,也有专家说傻X。

    好吧,我只能说不管是快读还是慢读我们注定是笨蛋!所以笨蛋只能用属于自己的笨方法。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不管是慢学习还是快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学习,让我们来分析有效学习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成甲说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

    所谓“结硬寨”,是指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选好关键要地后,无论寒雨,要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完成。而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击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一定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

    “打呆仗”是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与太平军直接开打,而是就地挖壕,并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他们把整个城市外围全都用壕沟隔断联通,生生把敌人给断粮断水拖死。

    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

    而我们读书学习中往往遇到“堵塞”时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会贯通”高效学习。

    慢学习的前提是要做到结硬寨,打呆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湘军何以有能力和敌军慢慢耗?前提是他的士兵足够多,多到足够可以将整个城市外围围住,断水断粮从而把敌人拖死!

    行军打仗时,营里有兵,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里的粮草和士兵便是拖死敌人的资本,而作为“笨蛋”的我们,开始时我们一无所知,最先解决的就是存储好草粮,但是我们没有百万雄兵,如果存储百万粮草呢?如果没有,那我们就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时候我们需要快快读,大量摄入,多知识领域输入,做到在知识的操练场里,只身前来,却如自带百万雄兵,自己是自己的将军,也是自己的军师,还是自己的士兵,在快速大量读书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03

    在已经找好了方向之后,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以我自己有限的阅读经验为例,当初看《影响力》时,因为是二十年经典不衰的畅销书,又是我专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而且在很多书里看到过有人引用《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以我看得很慢,也算理解的很透,这样我在看如成甲的《好好学习》的书时自然会看得很快,所以我很赞成他说的“慢是过程,快是结果。”

    现在也终于理解了坤龙老师的网名“慢慢来比较快”真正的意思。

    哪有什么速读,不过是见得多了,有些跳过不读,也能理解深刻,理解的很好。

    在慢慢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所以又要广泛阅读,快快读,新一轮的“知道”触发了新的不知道。在新的知识领域就又循环往复由快而慢逐步增加自己的知识域。比如我在采用了这样的阅读方式后,从开始看《让未来现在就来》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循着书去看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和《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然后又从这两本书出发看了成甲《好好学习》,阅读加深入思考后又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已经不能想到什么就立马从自己的知识库里调出来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系统学习一下知识管理的方法,又由于在书中我注意到大家都提到知识管理界的教主萧秋水讲的知识管理值得借鉴,所以下一阶段,我需要重点系统快速学习知识管理。当然至于如何学以致用,我想我以后会单独去研究。

    循环往复到了一定的境地就能做到不速而快,随心所欲,可快可慢。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越牛的人越觉得自己不懂的太多。

    用一张图来解释:

    快读or慢读,这是个问题!

    已知的知识域越大,和知识域接触的未知边界越长,这样的边界便是我们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牛人的知识领域越大,和这些领域接触的学习区就越大,越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层原因。追根溯源,一个人的元认知越好,他的学习能力越强,他的元认知能力越强导致他的知识领域就越大,元认知能力越强的人越能知道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强调速读能力的提高我看到最多的是在彭小六的文章里。

    彭小六强调的速读法只在他快速增长的时候,我相信过了不久他肯定会写文章来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都需要慢读。

    总结一下,阅读速度的正确打开方式可以用以下图表表示:

    快读or慢读,这是个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快读or慢读,这是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zq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