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人知识管理精选指南,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书的主题是关于知识管理的。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学习新东西,当时课上好像听懂了,但课后没有应用,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通过学习掌握很多方法,但每个方法都是单独解决特定的问题,似乎有些联系又有冲突。成甲也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他长期摸索、积累、探索出自己的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临界知识
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在成甲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知识与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称为“临界知识”。通常来讲,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但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这三种能力我们都应该学,但是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掌握临界知识的2个底层思维
书中介绍了掌握临界知识的2个底层思维和3个方法。第一个思维,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与之相对的是,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第二个思维,以慢为快。我们遇到新观点时能够用绿灯思维来积极面对,就为快速成长打下了第一个心态基础。但是,想要快速成长,仅仅有积极的态度还不够,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具体执行中的心态。我们之所以想要快速成长,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这里的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我们需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关于提升学习能力的3个底层方法
第一个是,反思。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第二个方法,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以教为学有三个好处,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第三个方法,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对于下象棋而言,一个新手下棋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车、马、炮,“马走日、象走田”,而一个大师看到的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这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刻意练习目的是掌握这种认知方式。
总结
成甲在书的第四章分享了7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以及安全空间,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对我个人来讲,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反思。事实上,我之前所进行的“反思”其实就是总结,并没有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对于做成一件事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为此,我已经开始选择一个标的,进行对标反思。我的对标标准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每天践行,进行反思。日拱一卒,希望我的认知发生质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