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品选择
本次选取竞品主要以由线上聊天到线下见面等相关产品为主的社交产品作为竞品选择依据,因此选择的竞品如下:

二、线上转线下社交行业分析
2.1 社交产品的现状
互联网发展到如今阶段,其服务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连接,将人与人连接便是社交。社交产品早期是纯线上的交流,不可否认的是,有点时间人们确实热衷于交网友,也衍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这种需求慢慢深入,产品也由陌生人文字信息交流变为现在比较流行的直播、短视频。而目前的痛点在于社交产品满足的需求不仅仅是在线上的交流,即使有视频的直观感受,这种“认识朋友”还是比较空虚,而真正能够让人们获得社交满足感的是线下的见面,让线上认识的网友成为你现实生活的朋友。社区是用户之间互相了解的一个部分,基于兴趣的小团体能够拉近小规模用户之间的距离。但是仍存在的问题在于,每一个人展示的未必是自己真正的一面。但是社交的场景必须要从线上最终转到线下。我们需要确切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只停留在线上的社交是虚假的社交。社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online与offline结合,形成闭环。线上早已是一片红海,寡头垄断,线下却依旧一片蓝海。目前还没有线下社交的巨头出现。
2.2 线下社交的难点
认识容易,做朋友难。这是目前社交产品普遍存在的一个终极难点,如何将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
从陌生人社交本质上而言,它是一个非刚需且低频的需求,如果要达成关系的建立,需要内容和场景的支持。前者帮你尽快找到适合的人,并通过话题引发交流,后者帮你搭建环境,提高沟通效率。
而完成线下社交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环境下,人们可以任意的表演自己所想演的任何一种角色,可以掩饰很多的缺点不足,将自己的信息完美起来。但是这样却满足不了用户线下社交的需求,因此在考虑是否见面时,心理会有不自信,对是否见面产生动摇,所以很多人宁愿活在网络世界里。
另外,还有一个安全性的考虑,在这样一种虚拟环境中认识的人,信息作假也会有出现,这样冒然见面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打消很多人的念头。
(2)缺乏动力
出门困难症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出门总得有个强大的理由。仅仅是去见一个并不熟悉的网友,吸引力并不太大。而线下娱乐方式无非那么几种,吃饭唱K,和朋友们已经玩的够多了,没必要去和不熟的人一起。
如果没有适合陌生人破冰又能提供价值的主题活动,只能去赌会遇见有趣的人,这个风险成本太高。
(3)线下活动质量不足,难以产生粘度
在进行线上转线下社交时,通常需要引导一个用户线下社交场景,但进入到线下见面时却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陌生人之间没有默契,大家一起尬聊。人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次参加活动气氛就十分尴尬,也没有什么收获,就很难继续。
对于社交平台而言,用户粘度是生存之本,需要通过提升体验制造高频需求,然后口碑发酵产生传播效应。即便在前期通过独特的内容运营,获取了一批用户,但如果无法实现关系的转化,热度又会慢慢降下。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加了几个人的微信之后,就很少再上这个平台了。
三、竞品分析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许多由线上转线下的社交产品,本次选取的这四款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台引导用户设置社交活动,其他用户参与到活动中。下面我们先从老生常谈的竞品分析五个维度开始入手:
3.1战略层

3.2范围层

3.3结构层




3.4 框架层




3.5 表现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四个产品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线下社交产品的一个核心功能是赋予一个线下社交的场景,通过发布活动和参与活动来完成线上到线下的整个社交过程。此类社交的本质是重视线下见面,因此产品在开始时就要做到重线下而轻线上这一点。既然基于线下为主要的社交场景,那么用户在产品线上基本上只要完成选择、沟通即可,因此产品要适当的将用户引导到线下活动中去。产品可以将线下活动的发布和加入作为产品的主要功能,而适当弱化用户个人信息展示功能。这样一来,用户在使用时就会更多的集中注意力在哪个线下活动比较适合他,而不会只单单在平台上选人聊天。
本人闲菜,游手好闲的闲,菜鸟的菜,已经一条腿踩进了产品坑。作为一个产品新手,自己会尝试写一写东西,把自己的一些粗糙的见解堂而皇之的发布出来,希望不管是同行还是不同行的朋友们多多交流,相互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