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司经历4次组织调整,管理者精疲力尽,员工们怨声载道。最终演变成现在的事业部,也算是告一段落。
抛开任何情绪,回顾曾经的变化。2018年的经济困境至今仍未消除,每一次变化其实都是想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也体现了老板焦虑。或是为了激发团队,或是为了提升效率,或是为了精兵简政……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公司的整体业绩,减少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
虽然以“拥抱变化”作为我们必须适应的理由,但频繁的组织调整一定不是最优选项。员工安全感下降、团队工作氛围松懈、工作中顺其自然甚至消极怠工,这种后遗症给管理者带来了比较高的工作难度。
为了快速消除影响,让事业部快速进入良性循环,首先还是从管理团队达成一致意见作为切入点,毕竟很多年轻的管理者还是更容易受到干扰。
2019年事业部围绕“不变”与“变化”两个主题,以业务目标牵引,激发团队活力,重整信心,勇往前行。
不变的是既定的业务目标,不变的是团队规模,人人发挥最大价值。这个很好理解,这是方向,方向一般都是不变的。
既然上面谈到了变化会带来后遗症,为什么我们又要谈变化?这就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的点。
回到最顶层的组织变化来看这个问题,老板为什么要变化,因为他希望看到变化。如果你还没有变化,那么他会继续变化。这个逻辑也不难理解。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变化”,事业部下属的每个团队都要有变化,这是给每位管理者的任务,也是我们主动管理老板变化的唯一途径。
考虑到公司保密性质,这里不谈具体内容,仅作一般性的“变化”说明。
类似OKR的业务管理
这里不想讨论OKR,因为我一直没理解OKR的一个原则,就是不与绩效挂钩。因为这点理解的差异,所以我只说类似OKR。
每个团队都需要把组织的业务目标写下来且要SMART化。它不是任务的罗列,而是最终目标,以及可衡量的阶段性成果。它也不是一般性顺其自然就可以达成的基本目标,而是要全力以赴跳一跳才能达成的挑战目标,这跟OKR的目标和关键结果要求是一致的。
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知道自己最终往哪里去。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审视与目标的差异,及时纠偏。
实践结果证明,写出来是困难的。但是不写出来,我们团队就会面临困难。
相互驱动的团队协同
各个团队之间协调难常常被抱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目标不一致;二是协调者往往只是告知而非闭环。
只有目标趋同,才能够更好协同。建立全员面向用户的组织,不管是市场和工程团队,还是研发和交付团队,都要直接面向用户。服务的对象一致了,目标就会趋同。
在问到一件事情是否完成时,常常听到说“我已经知会某某了”、“这是XX负责的”等等,只要听到这种托词,大概率事件是这件事情并没有被解决,其实这就是上述第二条的具体表现。导致的结果就是事情往往只做到一半,并没有驱动闭环。
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变化点:依托于面向用户的组织结构,再进一步,交付团队需要实现从项目启动到工程交付的闭环,工程团队需要实现从解决问题到客户满意的闭环,研发团队需要实现从产品维护到产品创新的闭环,每个闭环都会涉及到不同团队的协同。
一上一下,一下一上,一左一右。沿着三条管理主线实现相互驱动,目的是保证面向用户的问题闭环。
目标分解的白板文化
大目标易定,小目标难盯。
领导往往抱怨,工作这么忙,怎么看不到大家加班?
暂时不论加班文化的合理性,从另外的层面看,团队成员没有紧迫感,是因为顺其自然的习惯,也就是每天能做到什么样就做到什么样,最终目标能否达成那是以后的事情,但到了以后那也一定是无能为力的。
白板文化,也是很多公司提倡的,这里我们引入进来,每个小团队一个小白板,除了方便讨论之外,基于大目标分解每天的任务目标,还有责任人,一起写在白板上,一抬眼就看得到。自己的工作要是没完成,估计也不好意思。
基于承诺的绩效管理
所有绩效,都是目标达成的体现。所以这也是我在前面提到的OKR的原则问题,如果针对目标关键结果都OK,那不正是绩效结果好的表现吗?
事业部仍然要体现绩效,因为绩效决定了工资、激励和任职等方方面面。但绩效一定是以业务贡献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也依赖于当初的绩效承诺(业务目标),业务目标达成是影响绩效的最关键的一项指标。
上面几点“变化”,是结合公司当前现状的一些改变,本质上都是聚焦在业务目标这一个点,业务目标成就业绩目标。期待这几点变化给我们在不变的基础上带来新的变化。
最后借用年初看到的一段话结尾:
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去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员工证明自己的唯一法则就是业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