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曾经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一个普通人光是通过工作,月薪1W+,努力干活一辈子下来总共能挣多少钱?我想过。如果一个人不吃不喝,每月存1万块,一年12万,十年120万,20岁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期间40年总共能赚到480万。然后,有的人能在一两个小时、半天甚至一天内赚到你一辈子的钱,有没有觉得瞬间很惨?
我们用功读书,努力考大学,然后出来找工作,替别人打工,甚至很多毒鸡汤都在教你要用心为公司,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然后成为高级的打工人。却从来没有人问过你,你觉得你的生命中,这辈子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很多人活到20岁,30岁,40岁,都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到底在做些什么,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崩溃、不安、焦虑、迷茫、受挫,情绪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其实我们也有想做的事情,只是一直都没有去做,因为工作没时间。我们也有自己小小的梦想,只是一直都没有迈出第一个步子,因为不够勇敢,总想等到一切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然后不了了之。到后来,每天早上起床,上班,三餐,社交或回家,按年龄结婚,多了孩子需要照顾时更是感到现实的一地鸡毛,不再有那么多时间和空间去想那么多,变得逐渐麻木。
成年人的崩溃在于,我们本来也没多少钱,现在穷得连时间都不剩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4137/01b57d8635334eb2.png)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高科技的时代。自从有了互联网,多少人停下了手中的笔记本而换成电子笔记本;自从有了手机,多少人过度使用了眼睛;自从有了电子书,多少人从看书改成了听书…… 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节奏越来越快,为了避免被时代和社会淘汰,多少人工作到凌晨甚至深夜才肯休息?如果你不高效,注定会被人甩在身后。
一个父亲平均每周会花多少分钟跟他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根据多年前的一项调查,答案是7分钟!我们跟孩子一对一待在一起的时间至关重要吗?我想每个人都会认为很重要。但它紧迫吗?不!为什么不呢?因为孩子会一直在那儿,我们随时可以做这件事。所以我们倾向于推迟高价值的任务,因为我们一天都在处理紧迫的任务。
妻子和丈夫平均每周会花多少分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呢?根据研究,答案是27分钟。花时间和你的配偶交流至关重要吗?我想我们都赞同,认为很重要,但它紧迫吗?不!为什么不?同样的回答——配偶一直在那儿。
也许你会质疑这些调查的真实性,不过你完全可以亲自计算,在不同的生命角色里,你为重要的人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1440分钟,去掉每天睡觉的7个小时、工作的8小时甚至10小时,其余时间你在做什么?
举最真实的例子,我经常跟亲人或朋友说,“等我有时间,就回家看你,跟你一起去XX玩,去XX吃好吃的……” 可能在我说出这句话之后的半年甚至一年里,最后都没有时间。如果你能用百分比计算你一周的时间使用比,你会吃惊地看到,你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和睡觉,其余时间过得很混乱或者按部就班,只花很少的时间去陪伴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或事。
再比如,我在大学唯一坚持的是去图书馆,而工作后的两三年里读过的书不超过10个手指,最近我读了2本了,原因是我开始对自己的每日生活做了计划表,以前我一直认为反正计划做了也会完不成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索性就不做了,就在昨天看完《拖延症的自我疗法:七周扫除拖延症》,尝试一点一点按着它的说法改成适合自己的计划,效率高了很多。
甚至,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人,同样的出身,同样的条件,别人就比你成功。因为一个人永远赚不到他认知以外的钱。可能是辞职一个月后的懒散到最近开始律己, 同时也开始培养节俭、健康饮食的好习惯,这应该算是这段时间唯一做的比较优秀的事了。尝试高效做事,然后很多时候会屈服于自己的惰性,可以说我就是那种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人,偶尔效率也高得出奇。
如果这个世上有公平,那无疑就是时间。前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们拥有时间的选择权,同样一个小时,你选择了做A这件事,也就是不错B这件事,A这件事能够为你带来长远的收益,而B这件事只会带来短暂的快感,通常我们都会选择B,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在每一次面临这些选择时都选B了。
史蒂芬·盖斯写的《微习惯》里有段话说,“微习惯会强迫你迈出第一步,因为这实在太简单了。即使你迈出这一步后马上就回到了舒适区,明天仍然会走出来,你最终会迈出第二步。微习惯用一种感觉安全、给你力量的方式让你直面怀疑和恐惧。你会发现锻炼并不难,自己也能做到。你会发现每天写作原来是件很轻松的事,而且写作障碍是一种能够促进自己的预期成真的自我实现预言。你会开始多读书,家里会变得更干净。你一直以来想做的任何事都可能实现。”
既然是用时间浇灌的陋习,也得用时间纠正过来,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以及养成的惯性去做抗争。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4137/cc94bb903c8e41ca.png)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在上海的外滩酒店,而我在上海虹桥机场给你打电话,我说:“听着,如果你在4点半赶到星巴克来见我,我将给你100万。”你一看现在是3点45分,你有45分钟的时间赶到那儿,你肯定认为不可能。即使抄近道,打车最快也得一个半小时。你也许认为你不能控制这件事,不可能拿到100万。但100万这个数字肯定让你做出不同寻常的选择。你可以电话咨询万豪接线员:“你们提供直升机机位吗?”接线员告诉你只有附近的金茂大厦有。你继续说,现在,仔细听着,如果你能尽快接通直升机服务,我会给你2万。接线员拿到了2万,然后你急切说,听着,如果你推掉其它乘客,半小时内把我送到虹桥机场,我会给你10万。经过协商,你能准时赶到约见点。
这个例子的重点在于,我们的需求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有足够大的需求,我们就能够控制我们通常认为不能控制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准则。这本书通过管理时间和管理生活的2个角度出发,深度分析焦虑型和纠结型的人们的现状,并对此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https://img.haomeiwen.com/i8254137/043e56c6653f560d.png)
还是之前提到过的,对于我们的工作,到底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呢?我想普世价值观都是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在想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确保自己的生存,然后很多人干着干着就一直干了。
前半年,我认识一个40多岁的销售前辈,他的业绩是所有业务中最不好的。有次在车上我们交流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他非常坦白跟我说,从以前做小本生意到后来在公司做销售,他一直是个清明的人,做事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是不是会有很多人都跟你说,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然后日子不断地重复。如果一个人过着从不反省、从不计划的生活,自然也穷得理所应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年少时看多的道理很多年以后才真正明白。我们不缺管理的方法论,缺的是如何正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