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命出现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如影随形。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常常思考,死亡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死亡终将来临,那从生到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
在一千多年前东汉时期的一组诗歌里,就已经出现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人生如寄,生命短促,那该如何呢?《古诗十九首》里为我们提供了这几条出路,放在今天,依旧适用。
一 既然声名如此短暂 那就及时行乐吧
《驱车上东门》用十句诗描写死亡: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坟墓里)埋葬着死了很久的人,他们如同堕入了永久的黑暗里,默默地长眠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都不复醒来。四时运行从不停歇,人的生命就却如早晨的露水一般,阳光一照,便消失在人间。人的生命如此短促,就如匆匆寄宿在这世间,生死更替,就连圣贤也未能避免。
诗人接下来讽刺了想通过服食丹药来追求永恒生命的人与现象,“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不如及时行乐吧,饮美酒,穿罗衣,快快乐乐度过一生。
组诗中的另一首《生面不满百》则将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态描摹得更加形象: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人生在世常常活不过百岁,心中却老是常怀着千年的忧愁。的确啊,悲观的人总是会这样想。既然常常哀叹昼短夜长,那又何不如秉烛夜游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又何必等到来年呢?
二 快马加鞭 先居高位 留取声名荣华
在对待生死之间的路途上,《古诗十九首》另一首《今日宴良会》则给出了更进一步的方法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你看,这首读来就完全没有消极的意味,诗人说生命短暂,就仿佛尘土一般倏忽之间就被吹散,所以,为什么不快马加鞭,率先抢占重要的位置呢?没有必要一味苦守着贫贱,因不得志而煎熬。
这其实也是诗人的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他不为生命短促而忧愁,只愿穷尽力气去站到自己想要到达的高度,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他认为的生命的意义。
组诗中另一首《回车驾言迈》,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态度: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人的生命不如金石般坚固,谁能长寿不老呢?倏忽之间生命就衰老,不如早早地进取获得声名荣华吧。
《古诗》中对人生短促的这两种态度,其实影响了后世的很多诗词,李白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亦有“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消极悲观最是无用,苦也是一天,甜也是一天,端看你如何度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