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学生时代,我不喜欢音乐课。与其说是不喜欢,毋宁说是怕出丑更准确些。我自幼性格内向拘谨,而音乐艺术天生就与大胆表现是孪生姐妹。
说句实在话,我的初中时代,假如要学习音乐,条件应该还是蛮好的。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一位活泼开朗的青年人,还是学校的团组织书记,每天上午课间有一次在广播里教全校的学生唱歌。音乐课堂上,他在台上教,我们在台下一起学、唱。但到了期末考试,这位老师不喜欢“南郭先生”一起吹竽,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到讲台前过堂。当然考试的结果还是开恩给个及格。想见当时我的感觉是多么尴尬。
也许是每个人天性种对美的追求,促使我不愿意就此停止对音乐的向往。上了大学,看的第一个电影就是在电教室小小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的《音乐之声》,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歌曲 令我记忆犹新。我后来还选修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尽管课时不多,但在阶梯大教室听《田园》《梁祝》《英雄》等录音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但这些点滴的接触并不能增加我多少音乐素养。大学期间,我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
工作以后,我买了一个收录机,空闲时听听歌曲磁带,也算是寄托对音乐的相思。
幸运的是,卡拉OK的出现,民间催生了不少“歌星”。有几年,单位也有布置了一个卡拉OK歌舞厅,供职工周末休闲娱乐。偶尔举行会议,晚上一起娱乐放松,在同事们的一再鼓舞下,我偶尔也试着唱一首相对熟悉的《红莓花儿开》或者《人在旅途》,发现自己也不是完全缺少唱歌这根筋。
至于家人、朋友偶尔在歌厅娱乐,当然自己也要更加表示出参与的热情。这样,我就发现自己嗓音还是较高,尽管走调的时候偏多,但歌厅里音响设备具有的美化声音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遮掩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无知者无畏”的信心。有的歌厅屏幕上还显示出电脑鼓励客户的高分,更主要是家人朋友热情的鼓掌,更令自己有时简直还相信了:如果早学唱歌也可大有作为。
后来条件也继续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由于要参加系统的合唱比赛,单位要招募多人组成一个合唱团。音乐梦未圆的自己,麻着胆子报名入列——当然并没有设置一个选拔的程序。数十近百人的队伍,经过业余紧张的排练,竟然在大赛中取得了名次。后来,这样的组团和竞赛又两次重演,只是单位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指导老师从毕业于音乐专业的同事升级到音乐学院经验丰富的老师,竞赛表演的地点从户外的大市场升级为全市最好的大剧院舞台,合唱团获奖的名次也由三等奖上升为二等奖。训练之余,合唱团还组织了一次自愿参加到录音棚录音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从业体验。
我的歌唱兴趣在与日俱增。在合唱团长期“歇业”期间,我交费参加了文化宫的合唱培训班,每周一次课。捧着老师印发的歌谱册子,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加深词曲的记忆,提高迟钝的乐感。至于老师内心是否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就不是禀赋平平如我者所能理解的了。
唱歌可以锻炼自信心,需要你打开拘束让天赋的乐管畅通无阻。 唱歌可以陶冶情操,愉悦精神,避免抑郁症,让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得到释放,累积的负面情绪一扫而光。 唱歌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加健康,提高肺活量,锻炼你稳如泰山,气沉丹田,凝聚中气,打开三腔,发力出汗。老师还要求你常年坚持跑步、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以增强人体自带乐器的品质,防止声带因感冒罢工。 唱歌还可以结交朋友,为参加诸如公园合唱团、丰富未来的退休生活、延年益寿作准备。唱歌的好处实在太多。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学习唱歌呢?谁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依我看,也不尽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