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其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以无为来治世,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德经》开篇就跟我们讲本书的核心是有和无,专门强调了“无”的意义与作用。大家看问题的方式不应该只看到一面,也应该看到另外一面。
[1]不尚贤,使民不争;
引申到当今,不给贤德立下标准,就不会有人投机取巧。就像现在的大学,立了很多的标准,很多人就按照这个标准来努力了,额外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说很多智力非常好,学习很棒,但是生活中,甚至有人连鸡蛋都不会剥。但是好的是现在教育体制一直在改变,未来可期。也出现了类似于谷爱凌之类,兴趣使然的人才。所以真正的贤和有用的人才一定是能有突破的人,而非固定化标准化的。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房价猛涨,物价飞升。有些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价值是炒作出来的。炒多了就产生了“泡沫”,泡沫,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随时破灭。老子认为,想要让民心淳朴,就不能把这些东西看做是身份的象征。同样,现在的社会很难不去比较,真正的价值,是对家对国对社会有多少的贡献。
[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好的管理者是使人虚心的,保障好后勤,生活没有可以忧虑的地方。这样就能使人不会有偏激的欲望和思想,把身体状态调理到最好的状态。也可以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要求,持平常心,做非常事。敬天爱人,努力工作,寻一个好的果。
[4]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到达人类历史的巅峰了,智力和工具也是。一部分自作聪明的人就开始用手段和工具去欺骗。 但是如果世人都对这些诱惑和私心没有了追求,就对这类事情为耻辱,就可以让这类人不敢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对自己来说,守好自己的底线,外在的诱惑就不能吸引到你,你就不会瞎折腾,也就不会导致坏的情况出现。
[5]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躺平就能做到治世平天下的。只有把以上这些都做到了,才能无为而治,对我们个人来说才可以做到随心,修得好的果。这里的“无”就达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