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纷纷落叶滚尘埃,冷清清旧天街。
瘆人心一壁素白,刺人眼朝霞彩。
恨深深一年时光改,凄惶惶割舍了旧亭台。
问秋风何事吹痛离人泪满腮。
“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南渡记》是作家宗璞创作于198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以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各大名校南迁为背景,以虚构的明仑大学教授孟樾的家庭为载体,反映了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气节、情感经历……
全书笔法质朴娴熟、感情细腻含蓄、人物塑造也比较丰满。且不说它寓悲痛于生活的高超造诣,也不说它描绘细节的精湛娴熟,单单从内容上来说,我便极易在此书中找到几本相似题材书籍的影子。
“茶人三部曲”之《南方有嘉木》我在《南渡记》中看到了《南方有嘉木》的影子。上文中提到,《南渡记》创作于1988年,而王旭烽的小说《南方有嘉木》出版时间为1995年。两书皆荣获过“茅盾文学奖”,皆为女作家所写,皆以新旧时代交替的中国为大背景。甚至一些细节的安排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南渡记》中吕清非老人的女儿们名曰素初、绛初、碧初,而《南方有嘉木》的女主人公名为林藕初,虽称不上雷同,但初读之时确实有一种懵懂错落的感受。此外,《南渡记》描述孟樾一家住在明仑大学里一栋名为“方壶”的小别墅里,而《南方有嘉木》中恰有一柄方壶,名曰“曼生壶”,其壶铭为“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藏”。
凡此种种,这些在形质上的相似之处难免会把我这样混沌的读者带入混乱的境地,更易让人产生下意识的比较的冲动。虽然,此二书在精神内涵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艺术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但如我这般挑剔的读者,最终会在心里思忖起来,究竟它们哪个更胜一筹?或者究竟,我更偏爱哪一个?
《南渡记》的叙述更加平实,而《南方有嘉木》在艺术手法上更加繁复一些;《南渡记》虽然写知识分子家族的兴衰变故,却重在描写其妻儿老小的生活细节,所以其思想层面上的改观主要来源于吕碧初姐妹及儿女们对事变、沦陷、搬迁的直观感受,而爸爸孟樾的存在仅仅是一个逃难在外的高大寄托。《南方有嘉木》的宗旨在于宣传龙井文化和苏杭文化,所以其定位即为杭家生意及家族复兴,其间直接穿插历史事件、普及茶叶常识,难免会有突兀之嫌。“茶人三部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茶文化和历史变迁贯穿在杭州城一个小小的忘忧茶庄里,最大的败笔在于其后两本故事情节的走向毫无新意,框在《南方有嘉木》的结构里无法超脱,实为可惜。
老舍先生作品:《四世同堂》我在《南渡记》里看到了《四世同堂》的影子。两书题材相同,内容相似,而深度却大不一样。同是写北平沦陷,《南渡记》是以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为描写对象,而《四世同堂》则是以北京劳苦大众为描写对象。如果你在《南渡记》里读到了悲痛,那么《四世同堂》里的感情则为沉重到不能呼吸的悲痛。无论是方壶、香粟斜街三号、逃难路上还是龟回小城,宗璞的笔触是柔软的,她似乎是太不忍心写京城人民的悲哀,而仅仅以浮于形式的描述淡淡带过,用吕老太爷和李之芹的死来体现日寇侵害下的北平人民艰难卑微的尊严。虽说也是不忍卒读,然其悲痛,远不及《四世同堂》般沉重。
《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胡同为描写对象,其人物刻画、风俗描摹、场景叙述、心里描写均给人以极大的艺术冲击,人物矛盾的冲突也更加鲜明。相较于《南渡记》,老舍先生更擅长体现老北京市井人物的命运纠葛,无论是他的《茶馆》还是《四世同堂》,均为研究北京市井文化的重要参考。所以无论哪部关于北平文化风貌的小说摆在老舍的小说面前,都会露出些许不土不洋的硬伤。
我在《南渡记》里看到了《精神的雕像》的影子。这两本书的体裁不同,但在内容上是有交集的。明仑大学虽说是一个虚构的高校,但熟悉那段历史和作者经历的人,都会由此自然而然的想到清华、北大两所响当当的精神殿堂。而书中所述南迁一事,显而易见是当年西南联大成立之前身种种。所以读着读着,我不由得会想起李洪涛在书中描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珍贵瞬间。大学迁校,《南渡记》中孟樾只身南去,妻儿留守京城忍辱偷生;《精神的雕像》中,人格导师身先士卒,莘莘学子前仆后继,兵分几路才把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而为一。其间艰辛,尤其是赴鄂、滇途中狼狈景象,书中均有详尽的叙述,我也曾在《覆巢完卵的凯歌》一文中有所感怀。
不同的艺术作品有其不同的描写视角,更有其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宗璞“野葫芦引”共三卷,余仅读一卷耳。待来日读完其余两卷,再来细细品评。我想,那书里,少年已然成年,报国堪当大任,英姿勃发动云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