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悦妈在朋友圈说:
“我有点困惑,欢迎讨论指正,求共同进步。朋友说孩子不肯背家训(学校的要求明天要背出),我不知道家训是什么,百度查了下看两眼,没兴趣,忽略。主要朋友说到这属于态度问题,因此不可迁就(因为小孩子的记性没有背不出的只有不愿意背的),我产生一种怀疑和困惑,有我们成长时期父母和老师的即视感。
什么是态度问题?不出于喜爱和自愿被迫完成一项任务,目的是证明我能屈服权威还是证明我有能克服内心障碍勉强自己的一种能力?这也许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吧?
当然,父母其实嘴上说态度却更趋向于结果。如果态度不端总嚷着不合作,关键时刻却背的行云流水,惊喜的效果是杠杠的。所以关态度什么事呢?当时,如果你能用游戏的方式让她快乐的记忆就皆大欢喜。不过别问我怎么做,我不是育儿专家不知道呀。
等上了初高中,学习态度特别好,死记硬背不动脑筋的小盆友,也许曾经是被父母逼迫放弃过自己的内心吧?这可不会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哦,我们不培养了吧?
另一则,我还想说。我和妞在KFC做手工的时候我异乎寻常的温和(平时在家我做不到这么温柔如水),因为我看到很多妈妈都在施压,有的用语言鞭策(画歪了!超出线了!)有的亲自上阵手把手同时痛心疾首的絮叨:你怎么不自己画呀!!
一个游戏而已,太惨烈啦。局外人的我都感到阵阵穿心的剑雨啊。妈妈们少些焦躁,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游戏就好啦,能觉得轻松快乐就足够。放弃也应该被允许才好。
让他们遵从内心吧,不要像我们年纪一大把了再看《成为最好的自己》之类的励志心理学吧?他们也许天生知道怎么成为自己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父母眼中的自己。”

以下,是我的回答,也是自省。
独生子女的骄纵,丧文化在90后中的流行,于是,这几年家风建设被强调,国学被重视,复兴的风气在校园和媒体中弥漫。
我家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要求背诵一段朱熹的《朱子家训》的节选内容,通篇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通过父母的解释,小朋友是能够理解家训要义的;篇幅上来说,总共134字,且有大量相同的字眼,通过反复诵读,也的确能背下来。然而背诵算不上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小朋友不愿意想偷懒也合乎常理。能采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寓教于乐,玩索而有得,是师生都乐于所见的好事。但如果只有快乐的学习,才是不违背内心的选择并愿意自主完成,那么绝大多数的孩子只能选择缀学。不要以为只有中国的应试教育才是枯燥辛苦的,国外的素质教育都是快乐轻松的。
朋友曾经问公司的北欧同事,是否你们欧洲的孩子学习都比较轻松快乐呢?北欧同事吃惊地反问朋友为什么会这样想?国外公立学校的学习确实比较轻松,事实却是但凡有条件的家长,都会把孩子送到优质私立学校,而不是进公立学校完成基本教育而已。私立学校里的学习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课后同样有各式课外兴趣课程,以及社会实践任务。基本上,孩子也需要夜间十点多之后才有空休息。
多少用心良苦的爸妈,为了孩子能够实现快乐学习,逃离了国内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价塞进了XX国际学校。到头来,发现学校里制定的自理标准比家中更严苛,学习的压力比国内公立有增无减,快乐学习原来只是个鬼故事。
和平年代里的小朋友大多无法企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也无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毕竟从来不知贫困压迫是什么。只是生来为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不过是为“只做自己”获得通行的能力。
恰巧我也看过彼得·巴菲特写的《做你自己》。
身为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称得上含着金钥匙出生,只不过他在眼中,财富也是双刃剑。孩子倘若依赖父母的财富,金钥匙就会变成金匕首。彼得在名校史丹佛大学念了三个学期便休学,从零开始,历经波折,依靠自己的力量成为全美著名的音乐人、慈善家。
凡是能成为接近于理想自己的人,无不针对天性中的弱点做斗争,比如好逸恶劳、驱利避害。如果让天性做主,彼得完全可以轻松沾着父亲的光环走入华尔街,靠着“巴菲特”家族的名望,哪怕一辈子不努力,也能够过得比大多数人悠哉。老巴菲特把80%以上的财产都做了捐赠,仅拿出少量的部分支持自己儿女们的成长与发展;他传给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一个特别好的信念:要求孩子做自己!
做你自己,只做自己——听起来非常美好,好得让人觉得爽爆了。大抵从此可以遵从内心的声音,把兴趣变成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不必做不想做的事情。可为什么能够坚持到底奔向成功的人极少极少?不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钱,不是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
做你自己,大多时候,需要不停地与生活习惯对抗,与世俗标准对抗,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引力,有扎扎实实真正的付出。毕竟,做自己的过程中,有许多琐碎而重复的细节是让我们得以抵达目的地的根本。而这些细节的坚持往往只代表着无趣和艰辛。泼掉心灵鸡汤最温热的部分,我们经历了,就会知道不是因为喜欢就能如愿以偿“做你自己”,唯有自律与认真,才可能怀抱热情不放,而后拥有了成为自己的路上所需要的一切意志和决心。
兴趣当然是个很好的老师,是我们前行的初始动力。可我们、尤其是孩子,要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是多么容易,而保持兴趣的热度并为之努力,又是多么不易?说到底,随随便便能够成功的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迹。所有我们听过的因爱好而走向成功,不过是养成了坚持努力的习惯。
有人问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努力,为什么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拼命?不不不,是那些比你努力比你拼命的人,终于比你有钱比你优秀。更重要的是,最终,他们比你接近于“做你自己”的目标。
亲爱的,如果你以为“做你自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那么最后,你只能叹着气,丧丧得说:那个某某某,活得才是我理想中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