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走出的圣人,读杜甫的诗总有一种无力感,他的诗里,从来不参杂个人情感,有的不过是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同情以及对上层的厌恶。
他看着国家破败写下了一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没有半点吐槽,也没有任何怨恨,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此时的杜甫已经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对土地上的人们感同身受,他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首诗,都带着一种慈悲的善意。
一场“安史之乱”让杜甫涅槃,成为了诗圣杜甫。看着所有的年轻人都从军保国,他路过石壕吏,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战死,只剩下老夫妻和儿媳、小孙子。但那又如何,老太太照样被连夜抓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三吏三别”最终成为了诗圣杜甫。
他在成都的房子很破,只是用茅草堆起来的,每当下雨就可以听免费音乐会,顺便来一次全家冲洗。如果是我们,肯定会抱怨命运不公,或者唉声叹气。毕竟人生的落差太大了。但是杜甫说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就像家中长辈,生怕孩子冻着、饿着,哪怕省出最后一点儿家当,也要让孩子吃得饱一点儿,穿得暖一点儿。看着孩子脸上的微笑,他那张干瘪的老脸也焕发神采。
虽然杜甫已经行动不便,被南村群童欺负之后,也只能坐在那里倚杖叹息,但他依然把天下寒士当孩子。
我突然觉得,那个喘着粗气的老头,有一种圣洁的光辉。
唐朝的诗人中,有的可敬,有的可爱,有的可憎……但对于杜甫,只有心疼。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这种境界的。
看看杜甫吧。他的原生家庭不错,富养多年后又见识到广阔的天地,让他有一种天然的家国情怀。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家财万贯,杜甫不稀罕。
中年后热衷于做官做事,但命运偏偏让他受尽苦难,结果发现美好世界的另一面,或许才是世界的真相。
此时又面临一个考验:是不屑还是走近?很多人选择了不屑:“你穷就是不努力啊”“谁让你投胎技术不好?”这是正常的选择。
但杜甫和过去挥手告别,走入暗无天日的世界,并且代表蝼蚁和曾经的世界对话。这倒不是因为杜甫穷——孔乙己也穷,但是始终穿着长衫,看不起穿短打的工人们,他不愿意走近,也放不下面子。
唯一的解释是同情。他同情苦难的蝼蚁,同情苦难的国家,同情每一个活得不容易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