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
股票投资的三个逻辑

股票投资的三个逻辑

作者: e12644a39aa7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08:58 被阅读0次

    一,回归投资的本源

    在生意场上,赚钱是很难的,持续赚钱更难,持续赚越来越多的钱更难上加难。生意场上的赢家往往很受追捧,但是输的人数更多。

    李嘉诚深知做实体生意之难:“不要跟我讲,第一年第二年能挣多少钱,只要告诉我,钱投下去三年以后,本钱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因为好生意太少,投资者不容易找到好股票,银行业想发掘优良的放贷机会也变得越来越难。而利润率好的企业往往不缺钱。国内有些民营企业家性格很强势,比如宗庆后(娃哈哈)、陶华碧(老干妈),他们都坚持企业不上市、坚持零负债。

    有些行业赚钱很难,但融资需求极其旺盛,比如航空、钢铁等,身处这些行业的公司销售额能做得很大,同时也需要不断增加的“资本投入”,比如飞机要定期更换发动机,炼钢厂隔几年要对机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些昂贵的投资导致企业利润率异常低下,而且经常需要向股市或银行伸手再融资,在投资者看来,这真是最糟糕的生意。

    很多时候,银行家、投资者也要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从诸如盈利能力、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务资源、管理者表现和发展、员工表现和态度、企业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赚再多钱,也没有回报公众股东的意愿。股息率是多少,公众股东做不了主;企业更不会愿意回报银行,因为贷款利率是议定好的,不会变的。

    利润率太差的“重资产企业”一定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比如汽车、船舶、光伏和有色金属行业,要投很多钱做设备改造、生产线更新,这个钱是必须投的,如果生产率不高、成本降不下去,就没法与对手打价格战。

    对于很多工厂型企业来说,不论前期积累了多少利润,都会消耗在持续不断的“固定资产投资”上,你自己做技术升级是很耗钱的,但对手的技术升级会逼着你耗钱。这类“重资产企业”除了耗自己的钱,也要耗银行和股东的钱。

    中国有很多“自带护城河”的企业,比如电讯、石油、铁路、港口、机场、供电、供水、燃气、保险、医院还有烟草等企业,这些行业内都没什么竞争,企业的市场地位极其优越,这些企业无疑都是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投资机构圈定的优选标的。

    企业的利润空间都是在市场竞争中被不断蚕食的。企业的实力会在那些不能获取数一数二领先优势的事业中被削弱。巨额的收入、丰厚的利润,通常与之相伴的是市场占有率的领先——这会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灵活性”,这一点是银行家和投资者最看重的。

    二,从三种角度看公司价值

    到底什么是公司价值?不同公司的价值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算。

    比如,同一个行业的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的价值计算方法可能完全不同,亏损的公司可能按净资产值和生产能力计算,盈利的则要按市盈率计算。不同行业的公司评估方法也不同。比如,房地产公司的价值要按土地储备计算,餐饮公司的价值可能要按现金流量计算,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则要按用户量计算。

    更重要的是,公司始终是处在动态中的,与公司相关的人和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公司价值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苹果和三星的关键人物一病不起了,公司的价值马上就会下降;重大疫情爆发了,航空公司的价值会下降,而医药公司的价值却上升;石油价格上涨,汽车公司的价值会下降,燃油公司的价值却上升。

    不同利益动机的人,看待公司价值的角度有很大不同。

    1.投资人眼中的公司价值

    做投资往往追求一种“模糊的正确”,股票的内在价值,存在很多人为的假设和判断。

    做生意则是追求一种“精确的回报”,利润和现金流的实际增长才是重点。

    要是哪个名山大川,比如黄山和峨眉山,作为旅游景区类资产上市了,从做生意的角度看,重点是这座山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收入稳不稳定,维持这个收入需要做多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但是从做股票的角度看,投资人则会发挥想象——这么大一座山,又是世界文化遗产,总市值才几十亿元,太低估它了。

    一家公司究竟值多少钱,取决于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与公司拥有什么样的固定资产——一座金矿、写字楼或者名山大川,并没有多大关系。

    2.大股东眼中的公司价值

    在投机者的眼中,公司价值就是公司卖掉时能值多少钱。

    偏向投机的公司管理层,往往很期待自家公司被人高价收购:别人要买我这个公司,是看中了什么?可能是市场份额和分销渠道,可能想获得我的专利技术,也可能想要进入我这个行业,需要我的厂房、我的商标、我的设备和我的管理等。

    上市公司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提高公司价值,增加经营利润、减少库存和应收账款、进行税务筹划避税等,这都是基于一个目的:如何让公司的售价更高。

    大股东们不会不懂这一基本道理:上市公司在业绩释放进入高峰期时,也是退出的最好时机。出于“退出战略”考虑,大股东一定会利用好资本市场的套现机会。

    3.实业家眼中的公司价值

    公司手中的钱是用来周转的,如同用七个盖子去盖八个坛子,不能穿帮。用九个盖子是浪费,用八个盖子连傻瓜都会,精于“流通周转”才是本事。

    简单说,做生意做的就是“流动资金循环”:现金购买库存,库存产生销售,销售带来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再转化成现金。

    整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循环的速度。A公司拥有 10 亿元净资产,每年做 5 亿元的生意;B 公司拥有 1 亿元净资产,每年做 5 亿元的生意,二者的价值是明显不一样的。在实业家眼中,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就是其所能产生的现金流。

    收入和现金流就是一切,利润倒在其次。如果资金周转得好,公司经脉畅通,利润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投资,要先炼心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 卡纳曼,坚信经济学就是心理学,其在“有关不确定情形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进行决策”方面有突出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定理:

    (1)面对可能亏损的前景时,人们追求风险——赌输时更倾向豪赌,套牢时更倾向死扛。

    (2)面对可能盈利的前景时,人们却规避风险——对于有所获利的投资,人们更期待及早落袋为安,也因此错失更大的获利机会。

    (3)对于同样数额的获利和亏损,人们明显对亏损更敏感。

    面对大起大落的金钱得失,大多数人心态无法平静,很难进行正常的思考,总是做出与正确做法背道而驰的举动。任何上乘武功,招式都是肤浅的、次要的,内功心法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心法这玩意儿有点玄乎,不太容易掌握,但离了它,再厉害的招式都是空架子。

    多数投资人认为股票交易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技术层面的因素仅占整个交易的二分,其余八分的决定因素来自于投资人的心理。这里二与八的区别,并不是说心理要比技术更重要,而是说技术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心理层面。两者的关系有点像物质与灵魂。人的身体是物质层面,而灵魂则赋予身体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同样,技术是种子,心灵则是那片沃土。

    不少职业机构操盘手临盘激战之时,都在反复提醒自己这句话:“要静得像一块石头!

    一方面是机会真正来临时,你会因为害怕、恐惧,不敢入市作战;另一方面是市场走势不明时,你容易凭借主观信念强行入市。市场环境变化所触发的情绪波动使人善变,事先确定好的计划往往在中途被扭曲、改变,最后你就完全迷失在市场的混沌行情中。

    证券交易过程当中,情绪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类本性一直存在,关键是看怎么运用它。若是能够有效引导,严加控制,则可激发投资人更多的潜能,转危为机;若是放任其发挥,让非理性的感觉支配自己的行为,那将无力回天。

    尽管消息面难以把握,尽管宏观经济面难以预测,尽管机构坐庄手法始终在变化,尽管股市供求关系越来越混乱,但不要忘记,所有一切的因素,都是从“人”出发的。心理变化是真正的内在动因,技术分析只是大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摘自周倩&周晓垣合著的《投资的逻辑:中国式股市投资心理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股票投资的三个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e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