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独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庆阳窑洞
没有见过窑洞,没有体验过窑洞的,见识下高大上的窑洞宾馆,冬暖夏凉,不用任何采暖设备,不用空调,夏天睡觉还得盖被子。浓浓地黄土文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照着我的窑洞…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当地居民完整保留了传统黄土窑洞的居住形式,已成为今天庆阳民俗之旅的重要参观内容。
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这就是古代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
今天,在庆阳各地,随处可见这种古老的居落形式。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叫“崖庄”;从塬面上向上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好象一个地下四合院,叫“地坑庄”。这种独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处。
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庆阳农民居住的窑洞多为土窑洞、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人们在能挖窑的地方,挖上一个拱型大洞、垒上山墙,窑内靠山墙筑一火炕住人。窑洞中有高窗和门道,便于上下空气对流,保持湿润和宜人温度。
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明庄窑也是其中的一种,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只以上的。这种庄子有的修成正方形、长方形,有的修成半圆形。在庄内,常常一面或三面挖窑,分年龄辈份而居。庆阳塬边沟壑地区的群众大多修这种庄子。
甘肃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的性格至今不变,他们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庆阳窑洞以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吸引着国外的建筑专家。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建筑专家多次考察,亲身感受其中的乐趣。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离开窑洞,住进了房屋和楼房。许多窑洞已被填平或被复垦。越来越少的窑洞,愈显珍贵。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遗迹,它已经受到格外珍惜和保护。
庆阳窑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态。有坐落平原的窑洞,还有挂在崖面上的高窑;有各自成洞的独窑,又有相互串通,一明两暗的套窑;有的窑洞里还挖有拐窑,窑里有窑,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窑,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窑,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双料窑”;有的人家给箍窑顶上盖着青砖红瓦,远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内才知是舒适宜人的窑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窑顶上盖起了砖瓦房,上房下窑,别具一格;有的农户则在过去的庄院里,翻修了窑洞,盖起了新式瓦房和砖瓦盖顶的土箍窑、石箍窑,组成了“三合一”的庄院。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
作为土生土长的庆阳人
我真心希望
我们大庆阳可以越来越美
希望大庆阳的建设越来越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