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前面说,君子要先慎乎其德,则有人、有土、有财用,这是能絜矩的;而外本内末,悖入悖出,是不能絮矩的。接下来又是引经据典,反复叮咛。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先引用《康浩》的话:“天命或留或去,是不会始终常在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得到上天的庇佑,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灾祸就降临在他头上。
这里我可以把天命看做一个天的一种庇佑,这里的天命,是君王的王权,这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上面刻字一样,“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我们个人五何做?我是爸爸,其实就是惟命,上天注定我是王坦的爸爸,但是如果我对王坦不管不问,不教育,不养育,甚至把他送人,或者卖掉,那么就会失去这个爸爸的天命。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反之,如果王坦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对他无微不至,视如己出,那么我也会得到天命。
用佛家的话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要行善,要不断的行善,不能间断,如果间断就会失去!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
楚国之宝的故事是,在春秋时,晋楚两国最强,相互攀比夸富,楚国大夫王孙圉yǔ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他: “你们楚国的白珩「(héng),一种玉器」不错呀!其他还有什么国宝呀?
王孙圉昂然对着简子道:“白珩不是什么国宝。楚国人引以为国宝的,不是金玉珠饰,而是有德之人。比如观射父,他善于辞命,出使四方,能使各诸侯敬重我国。还有左史倚相,他善于祝史,使上下鬼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这便是楚国之宝了。要说白珩,只是先王的一个小玩具,算不上什么宝焉。哗嚣(xiāo)之美,在楚国不算宝。”这一席话把赵简子说得垂头丧气,默默无言。那王孙圉也是楚国之宝了。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说: “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亲族仁爱当作宝。
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yǎn),字子犯。当初晋文公重耳避骊姬之难,逃亡在外,所以叫亡人。到了秦国时,他的父亲晋献公甍(méng)逝,秦穆公劝重耳兴兵回国夺位。舅犯对晋文公说:“我们流亡在外的人,不以富贵为宝,以爱亲为宝。如果亲人去世,家里都在办丧事,咱们没有哀伤思慕之心,却兴兵去争国,便是不爱亲了,虽得国,不足以为宝。”所以晋之所宝,不在于得国而在于仁亲,这也是不“外本内末”的意思。
学到这里,我不仅仅想到春秋战国时,各国打仗的样子,都很君子。
开战之前,交战的双方还要互下战书,还要约定地点,相当于把战争摆明了来打,交战书还得温文尔雅,恭敬有礼,还得善待双方使者,也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源起,甚至于要打大仗的时候,双方甚至可能还要举办宴会,奏乐赋诗,当年晋国举办联盟诸侯的大会的事情,齐国因为派的使者在会盟上唱了首难听的歌,还因此得罪了晋国,晋国带着诸侯联盟部队,就要去攻打齐国。
宋襄公当年与楚国开战的时候,楚国未渡弘水,辅臣有劝宋襄公乘机进攻的,宋襄公的理由就是对方还没有上岸摆好阵法,攻击别人是乘人之危,是不讲道德的做法,这就导致宋国失了先机,最终败于楚国。
这种思想不止在宋襄公时有,其实在整个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君心中都有所涉猎,比如战场上不能俘虏白胡子老头,战场上若是对方战车坏掉了,也不要去追击什么的,看起来特别奇怪,但是历史上还就真实有这样的记载,当年晋国与楚国开战,晋国败退之时,楚国士兵看到晋军的战车坏掉了,还专门跑上去帮助晋军修好战车,然后才又开始厮杀,这看起来几近喜剧了,但居然就在史书中看到,也是上古中原史的趣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