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户人家在四川,应该要从六十年代说起,因为这户人家的主角出生六十岁年代中未期。她的父母都沒有上过学堂,属于扁担倒下不知道是一的那种,还别说大字不识一斗了。
她己记不起她的亲父,只记得母亲和继父的摸样。她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带着她到了继父家里,一个大山深处的家。
在慢慢长大的时候,才渐渐知道自己是在继父家里,他有亲父还有一个哥哥。因为父母的吵架,外婆对父亲很是不满,逐让母亲带着自己离开了那个有父亲和哥哥的家。继父好在本分实诚,带着他们母女在山里生活。继父的年岁大了母亲很多,母亲也没有再有孩子,她们成了一家三口的山里人家。
她在今天也不能具体的知道,母亲没有送她去学校读书,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依稀记得在大雪的冬天,别人家的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袄,哥哥姐姐们牵着弟弟妹妹去上学,走在窄窄的山路上,跌到雪窝里,滑到冰坡下,摔得鼻青脸肿稀里滑啦,有时淹到水塘里。每当这时候,母亲把她抱在怀里微微颤抖,怕她像一只小鸟一样飞走,离开了她。
母亲总是能默默地给她准备一切,每年过年都有新衣花棉袄,家里缺米少粮也没有让她饿过。继父也是一个实在人,虽说不是怎么特别地疼爱,也没有亏待过自己,母亲一直也在疼惜着她。
她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慢慢地懂事了。看到别人家孩子们总是热热闹闹的,有的拆了旧屋盖了新房,有的去了山外读书或做工,她开始感到了冷寂与失落。家里的房子是那样的低矮破旧,继父更显苍老,母亲更加瘦小,伶丁单薄的身影整天都在忙碌着生活。
时间在一天一月一年中挪移,她也在孤寂的夜里想过,山外和更加遥远的地方,是怎样的生活。去外面回来的人,陆续带着各种各样新奇的消息和时尚的物品,又带着更多的人离开。母亲眼里总是有着不舍的别情不忍她离开,她也总是默默地忍着不说要去外面闯一闯生活的想法。后来,还是在一个实诚要好亲戚的劝说下,带着她到了广东。
初到广东,生活是那样的浓烈,新鲜气息扑面而来。她在手足无措中亲戚带她进了厂,填了入职表,生活也给了很多的照顾,也慢慢地适应了流水线的生活。
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她日夜轮班更替的节奏中茫然,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怎样的改变。她除了像机器一样上班下班之外,缺乏了太多的东西没法改变,她连写自己的名字都不会。
在以后的那些年里,她经历和承受的是别人无法理解的。没有文化、不识字、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只能干些最苦、最累、最脏、最低工资的工作。转厂离厂找厂,填入职签名都不能她自己完成。她没有选择工作的条件,只有工作限制她的诸多情况,其中更多的是无奈和对自身的自卑和心酸,个中细节也无法细表。
后来,一个大她十多岁的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她像一个累极了、经历长途跋涉疲倦的人一样,需要一个依靠的地方暂避风雨,就这样和那个男人在一起。这个男人比之她来说,会写自己的名字,多认得几个字而已,谈不上是读了几年书的人。
她出来几年也是很少回家,一是要花钱,路途遥远回家更有不便,少不得要和别人在一起,买票转车够她一个人头晕眼跳,不如她把能省下的钱尽量给母亲治病。母亲在她离家后身体越发不好,后来逐渐加重,在她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
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第二个孩子是儿子,儿子出生不久继父也遭病故。在人生最需要父母帮扶的几年里,母亲和继父相继病故,她不得不回家安排母亲和继父的后事。小时候伴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多年的土房子,在继父去世后也让风雨浸塌。
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里漂浮孤零,她带着两个孩子靠老公养活。老公父母也是多年前亡故,家贫也无房屋。她想和别人一样,带着孩子回家生活,让孩子读书,但不论那里都没有她们母子仨可以生活落脚的地方。
这里,我己无法再细述她生活的艰辛,不忍以后更多细节的艰难和辛酸。
现在,她仍像以前一样到处找工作,什么零工、时工、手工都做。女儿嫁去了湖北,一个大她女儿七八岁的老男人娶了她。女儿只上到了三年级无人照看,只能带着她到处做工。儿子仅读完了初中,她老公在老家只砌了三间平房。她生活的全部就是希望年龄渐长的儿子,能早点找一个女朋友结婚成家。
…………………………………………
后语
我们总是觉得生活里得到的太少,不知还有很多人在生活线上挣扎。他们没有父母的继承,没有文化,只有双手劳动,才能为以生计。父母没有什么给予他们的,他们也不能给予孩子应有的生活(上学读书和应当接受的教育)。上一辈的父母贫困,她们这一辈也是无依和孤苦,下一代孩子也是一无所有…………。
这生活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