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专门标出康德“哲学教授”的身份?因为在我们谈到的哲学家之中,他是唯一一位曾经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
老师对苏菲说:“世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人,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人。”
那么康德属于哪一种呢?苏菲也是这样好奇地提问的。老师回答说:他两者都是。康德是一个很好的哲学教授,他对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着非常深厚的了解,他对笛卡尔、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和对洛克、休谟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康德(1724—1804)从出生到去世始终就生活在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这是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师傅,在这里,康德形成了他的宗教信仰。
你一定想知道,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康德是倾向于哪一学派的呢?其实,他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的经验。
为了让苏菲理解康德的思想,老师给她做了一个实验:苏菲戴上了老师给她的一副眼镜,结果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红色的。
苏菲明白了:眼镜限制了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她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她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她所戴的眼镜。因此,即使自己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红色的,也不能认为世界就是红色的。
老师说:“这就是康德之所以认为我们的理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和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和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他强调在我们的心灵中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总是戴着“理性”的眼镜。
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苏菲明白了,为什么康德认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各自对了一半呢?因为理性主义者几乎忘记了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则无视于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影响。
康德对于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他同意休谟的说法: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康德相信我们的心灵所能感知的事物很明显是有限制的,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所戴的眼镜给我们加上了这种限制。似乎是这个道理,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