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低迷期,读读陈忠实

作者: 五色浮元子_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09:23 被阅读156次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1/

周朝,平王东迁,举目四望时,拔地而起的原上掠过一只白鹿,平王大喜,记为祥瑞之兆,命名白鹿原。

原上的风干燥沉寂,刮过世事变迁三千年。

陕西自古就有“三秦”之称,陕北、关中、陕南,分别养育出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

1942年8月,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区。

准确来说,是在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

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文坛之星。

白鹿原傍北为灞,傍南为浐,两条河共同孕育着这一片广袤的黄土地;

陈忠实这一生的欢喜、忧愁都随原而生、随原而灭。

1950年冬日的一个晚上,在那盏昏黄的清油灯下,陈忠实的父亲将一个改变了陈忠实一生命运的决定告诉了他:明天你早起去上学,和你哥合用一个砚台。

似是天命的注定,被世人遗忘已久的白鹿再次重生。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2/

1955年,陈忠实上初中一年级。 陈忠实的父亲陈广禄靠着种树卖树支撑陈忠实和他哥哥陈忠德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过得同他名字的意蕴一样丰足,而雪上加霜的是,1955年农村合作化后,陈广禄唯一能够供养儿子上学的经济来源也断了。

“你得休一年学。”不是意见的征求,而是命令的下发。

热爱学习的陈忠实面对着父亲被干燥的风沙侵蚀了半辈子的脸,虽心中委屈万千,不舍之情反复吞咽,却终究选择了沉默。

面对班主任的含泪送别,陈忠实弯下了瘦小的身躯,起身后坚定地离开了学校。

也许调皮的生活会在我们措不及防时投下致命的一击,但命运的公平好似一张大手,总在不经意间抚摸着我们的发丝,宽厚的手掌干燥温暖,熨帖我们受伤的心。

“新社会怎么能让贫农的孩子失学?”

书记看到背着妹妹的陈忠实,一句改变这个少年命运的质朴话语脱口而出。

终于,学校开始每月提供给陈忠实六元的助学金,也是这笔钱,成为了陈忠实在休学半年后复学的救命稻草。

“我是依靠着每月的助学金在读书,成为我一生铭记国家恩情的事。”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3/

“人是具有精神的动物,古今中外都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这就是,生活中有一些人,愈是贫穷,愈是追求精神生活。极度的物质贫困与极度的精神丰富,形成鲜明的反差。”——邢小利

中学里,陈忠实的贫穷黯淡与其他同学的富足光鲜成为了标志性的存在,但这个少年却在面对着生活的窘迫时并没有因此而自惭形色,走向低沉失意。

也许他的内心也曾有过自卑羞愧,也许他的眼中也曾含着怨恨迷茫; 但他知道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所有情绪上的纠结彷徨都只是虚浮在空中的悬沙泡影,只有拼命的用知识充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归路所在。

如果问当时的陈忠实手中最充裕的是什么,大概便是时间了。 在陈忠实那段紧实的日子里,时间变得充实厚重。

他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不停断地读书学习,也正是这段黑暗的沉寂,为几年后一颗文学新星的升起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物质上的匮乏会让一个人黯然失色,但是精神上的残缺才是一个人羞愧难当的根因所在。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4/

启蒙小说:《田寡妇看瓜》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

农村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使陈忠实的人生路变得色彩单一而又方向明确, 那就是如他父亲所言:做个识得字的农民。

可就在命运似乎已经自作主张敲定了一切时,一本小说改变了陈忠实的一生。 这本小说就是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

“农村里的人和事竟然也能写进文章里?” 读完这本小说后,陈忠实提笔写下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桃园风波》。

那时的陈忠实,上初中二年级。

短短的三千字,燃起了陈忠实对于文学和写作的激情。

“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完美契合了之后陈忠实的创作心理,也因此被他奉为写作生涯的座右铭。

如果说写作环境的艰苦对于当时的陈忠实来说已是习惯,那么心灵上的煎熬却无疑是他难以迈过的荆棘。

偶尔侥幸的自信和长期入骨的自卑不断纠缠着陈忠实。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5/

1965年3月8日《夜过流沙沟》发表,陈忠实的自学大学毕业了。

1963年春天,山西日报社文艺部办公室站着一个拘谨、羞怯的大男孩。

“我前些日子投得稿件《夜归》可以发表吗?”陈忠实问出了自己心中一直以来的忐忑。 回答陈忠实的却是一句“如果是可以发表的稿件,编辑会留下来标明的。”

正如所有在文学路上苦苦追寻的人们一样,他带着失望走出了报社。

也许文学的路,还很远, 但是陈忠实已经踏出了摸索探求的第一步,这是勇敢无畏的一步,也是值得铭记的一步。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 当时陈忠实面对的不仅是投稿被拒的打击,还有高考落第的现实。

“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

如果只是因为惧怕结果就放弃了开始,那么绝不会有后来的陈忠实。

1965年春天,陈忠实再次修改了《夜归》,这次,他将视线投在了“市报”。

会成功吗?陈忠实不知道,但他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一次次的否定打击使他的文学梦更加坚定了。

1965年3月8日,《红雨》的文艺副刊上,散文《夜过流沙沟》刊登在上,作者:陈忠实。

“第一次作品的发表,首先使我从自信和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我依然相信我不会成为大手笔,但作为追求,我第一次可以向社会发表我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声音了。”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6/

“成名无非是再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定下的“大学毕业”,他两年如一日,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终于如愿以偿提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自认的“处女作”:《夜过流沙沟》。

然而在这之后等待他的不是更粗的捆桌绳,而是1966年的一场全国动乱。 作家的噩梦——文革来了。

即便是烧掉了所有的日记,陈忠实依然被查出了“问题”,扣上了一顶“保皇派”的帽子,发配到学校养猪。

虽然大形势变得严峻,但是陈忠实心里却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

然而当陈忠实看到游街被批的柳青时,他真正感到绝望了。 “中国连柳青这样的作家都不要了,我还想干什么?”

此后数年,陈忠实都没有再动过纸笔。

可即便如此,他心中的文学梦却依然没有被浇灭。 “写作的兴趣并没有被转移或者消亡,而是转变为一种隐蔽性的阅读。”

1976年,小说《无畏》发表,名如其实,陈忠实用文字打响了反思文革十年的第一枪。

之后,陈忠实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行政职务,做出了安心写作读书的决定。

陈忠实这样告诉自己: 只有一心求于真正的文学,才能洗涤我艺术感受中的非文学因素。

对文学虔诚的信奉和静默打磨掉了陈忠实对生活的侥幸,同时也堆积起了一个情感丰满、内心充盈的作家。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7/

“啥时咱忠实也能拿到这些就好了。” 妻子是一个忠于真实生活的人,她在乎每天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

一心写作的陈忠实却好似没有能够给妻子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然而一个真正想要创造出一部好作品的作家,无疑都需要时间上的沉淀。

也许此刻的我在你眼中只是一个没用的废人,但是总有一天,我会让你过上你想要过的生活。

两年后,陈忠实的《信任》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上天是公平的,每一个甘愿俯首埋头枯坐的日子都必将在未来给予你回馈和肯定。而你要做的唯一,便是沉住气去坚持、去梦想。

陈忠实做到了,而这无疑让每一个渴望拥抱自己文学梦的人对于自己的坚持更加笃定。

“谁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宝葫芦’,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那么文学生命就可能是短暂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8/

身份的转变,陈忠实觉得自己终于踩上了文学的大路。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

1979年,陈忠实加入了作协。同年冬天,陈忠实再次做出了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决定。 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下老家一心创作。

“作为专业作家,如果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且不说别人如何议论,自己的脸上也难以承受。”

当写作成为了专业,陈忠实感到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这时的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一家人的生计,更多的是对文坛的责任。

“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当时的路遥已经将陈忠实落了一段路了。”

思及自己的写作现状,陈忠实全然不顾外界的喧嚣言论,将自己搁置在了一间祖居的屋子里;

事实上,加入作协这几年,陈忠实已经发表了短篇小说十余篇、散文数篇以及随笔、剧本等等作品,并在1982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

然而在陈忠实的心里,这些还远远不够:一定还能更好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9/

198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陈忠实获得了“文学创作一级作家”的称号,二是《白鹿原》的初稿完成。

40岁的陈忠实虽然已经公开发表了多部作品,也算是一定意义的高产作家,但是却多为短篇小说,没有一部长篇作品,这对于一个专业作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遗憾。

陈忠实的哥哥陈忠德曾经跟记者透露过,自己的弟弟其实并不是一个创造性特别强的人,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

可是即便如此,陈忠实的内心依然倔强地想要写出一部长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将是他盖棺的那一天用来垫头的书!

“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兴起,终于让陈忠实看到了自己的“垫棺之枕”。

“这个作品,我是倾其生活储备的全部以及艺术的全部能力而为之的。”

那段日子的陈忠实,每天除了在各县查阅资料,搜集野史;便是执笔埋头写作《白鹿原》, 而支撑着陈忠实走下去的,除了要完成心中一直以来的遗憾这一信念,还有妻子对他的倾力支持。

因为对于他来说,断了短篇小说的写作,就等于断了全部的稿费收入。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10/

“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环球人物》记者的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便是一个为了潜心创作《白鹿原》而忍受了七年寂寞与孤独的陈忠实。

“整个世界已经删减到只剩下一个白鹿原,横在我的眼前,也横在我的心中。”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却为我们造就了一个原上世界。

“ 总算把事弄成了!七年了,快把哥累死了......”

而当谈及创作《白鹿原》时的艰辛时,陈忠实却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都是真事,但那都过去了。”

从1985年到1992年,从小说的构思到最后的成稿,陈忠实没有辜负自己,他坚持住了自己心中对于文学、对于写作的梦想。

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就此诞生。

“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这是当时评论家李星的预言,而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评论家的话无一遗落,全部成真。

“没有秘密,也没有神话,创造的理想和创造的力量,都是经过自我反省获取的,完成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11/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陈忠实曾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中写到他六十岁后回到白鹿原乡村祖居的老屋时内心的酸涩;

这空寂多年的屋子,因为来者内心的唏嘘浸染着一丝悲凉。

当陈忠实脚踩着夯实紧结的黄土,耳边响起斑鸠平实不喧的叫声时; 也许冬春的交替、生命的复始以及天道的轮回,都已经变得模糊渐远,唯有曾经的存在才最接近永恒的真谛。

1997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之后这部作品被多次改编,以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陈忠实也借此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3位。

此时的陈忠实已经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几十年间获得各类文学奖20余项,从最初内心的彷徨自卑到如今的睿智成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生涯中,陈忠实写出了自己的句子,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12/

“三秦文胆华夏风骨铸忠实人格笔蕴千钧担天道;终南气象灞原襟怀育白鹿精魂情含万汇传史音。”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

他用一部《白鹿原》叩响了世人的心门,也用这一本《白鹿原》做了垫枕的书。

透过其40多年的创作历程,我们首先看到的应是一位顶天立地的铁骨铮人,其次才是一位名作流芳的文学大家。

白鹿原上的纯朴质厚夹杂着潇洒不羁,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共存于陈忠实身上,并体现的淋漓尽致。

生长在西北的陈忠实,刚硬板直是他性格的标志,可冷倔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沉静宁淡、坚定执着的赤心。

陈忠实在世时不止一次坦言对于文学以及文学精神的看法,那就是:生命易老,文学不死。

贾平凹亦曾在悼念陈忠实的文中写道:水流源在海,日落不离天。

至今,《白鹿原》虽已经成为陈忠实留给我们的唯一史诗,但他精神的鲜活却弥漫张扬在整个文坛,历久弥新。  

相关文章

  • 写作低迷期,读读陈忠实

    1/ 周朝,平王东迁,举目四望时,拔地而起的原上掠过一只白鹿,平王大喜,记为祥瑞之兆,命名白鹿原。 原上的风干燥沉...

  • 低迷期

    不知是否是天气牵引了情绪,仿佛随着凉凉的秋意变的沮丧,变得干啥都提不起劲。 最近感觉总是充满负能量,竟也不知该怎么...

  • 低迷期

    每过几个月,就会来一个低迷期。它不打招呼的,突然的把我拉进去。 也许持续两三天,也许持续一两周。从最开始的怀疑...

  • 低迷期

    小曾巩你可是要赚一千万的人,怎么可以因为这点事情让你就此堕落下去呢? 对于EOS表示: 想持有1年的,50以下随便...

  • 低迷期

    我的写作习惯是记录生活、记录情感。每当无从下笔的时候,我就开始审视自己。在一番深刻反思之后,能更加正视自己,了解自...

  • 低迷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仅仅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心情变得低落起来,甚至悲伤,也同样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感觉...

  • 低迷期

    这几天仿佛进入了新一轮的低落期,迷茫不知所以。 天天除了上班,好像也没做其他事情,学习也没好好学,玩也没好好玩,喜...

  • 空白

    工作处于低迷期

  • 低迷期不要再低迷了

    一个人,安静久了,书读多了,路走远了,内心强大了,自然,也就存在了。——李尚龙《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每个人都会...

  • 低迷期之后

    文 | 以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很丧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什么有没有意义,白天浑浑噩噩,晚上睡不着,上无聊的网页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低迷期,读读陈忠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se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