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对于普通信贷业务的会计处理更为复杂。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债权类和收益权类,两种类型产品的典型基础资产和企业类型如表1所示。
由于很难从会计角度将大部分“收益权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认定为一项资产。它是一种未来才能确定的债权,收入只能在未来某一时点才能确认,尽管代表了一定意义上的资产,但并不构成会计意义上的资产,不能作为收入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既然没有入表,也就自然谈不上出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故由原始权益人比照抵质押借款融资进行会计处理。相比之下,“债权类”产品更加适用于金融资产转移准则所规定的范畴,需要对基础资产是否终止确认做出判断。
表2中列示了原始权益人对资产证券化资产的处理原则。2017版《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中把《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等概况词量化为95%--100%、50%--95%、5%--50%、0%-5%四个百分比区间。
终止确认相关证券化基础资产,所作的会计处理: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其他相关科目 (或:其他业务支出--**资产证券化交易损失)
贷:相关贷款科目 其他业务收入----**资产证券化交易收益
风险和报酬的量化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现金流影响因素的概率特征来求得未来现金流的具体观测值,使用相应公式计算证券化后企业风险和报酬转移情况。实际业务中,传统金融收益和风险分析的E-δ模型最为常见。该模型以情景分析为基础,通过估计不同假设情景条件下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值,来计算金融资产证券化前后发起人面临的风险和报酬的变动。
风险部分转移时,采用继续涉入进行会计处理: 融资时应当确认的资产转让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应收款----应收**** 投资收益
认购次级受益凭证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次级受益凭证
贷:银行存款
借:继续涉入资产----次级受益凭证
贷:继续涉入负债----次级受益凭证
支付相关发行费用:
借:投资收益
贷:银行存款
存续期的代收代付: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借:其他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存续期结束收回的剩余金额: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次级受益凭证
借:继续涉入资产----次级受益凭证
贷:继续涉入负债----次级受益凭证
注:以上的次级受益凭证是列举的一种增信措施。
表1 常见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类型
表2 发起人对证券化资产的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