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有这种体会:
学了很多的知识,记了很多的笔记,手机(电脑)的收藏夹里收藏了很多认为是精华,能够改变人生方向的东西。但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看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课,每天都在像海绵一样不停地汲取知识,在各式各样的打卡群中不停穿梭。从未停止过学习,不放弃任何一次成长的机会,但我们的人生却从未发生改变?
于是,我们开始陷入迷茫,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式不对!你看似学了很多知识,但却因为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无法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缺乏管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出来,知识依旧是知识,无法转变成“生产力”,为我们的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知识”成为我们人生的助力,改变我们的状态,释若老师撰写了《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让我们能够通过书中的实例,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让我们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能够充分利用知识,为人生加分的人。
接下来,从3个方面进行分享:构建知识网格化管理、建立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激发内驱力,做好自己的教练。
一、构建知识网格化管理
收藏夹里一堆素材,笔记软件里一堆笔记,貌似很丰富,好像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但实际情况则是因为每次都是随手收藏,或者做一些简单分类,到用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只好凭借大脑中残存的印象重新查找。
释若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谈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桎梏——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和复用困难。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并且通过有效管理,将这些知识网络系统充分利用起来。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在这些已存的知识(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出来。
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的时候,用知识网格3要素(知识净荷、元知识、连接线)将其标识,并存储起来。
主要步骤如下:
1. 筛选: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当下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知识点),并加以记录(在记录的过程汇中,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标明使用场景;
2. 贴标签:比如写作类的,就打上“写作”的标签,一是为了更好地分类,二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
3. 链接:也就是释若老师在书中所说的“连接线”。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步骤,给知识(信息)贴上了标签,还标明使用场景,让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将其找到、并且按照自己的规划将其组合起来。
一个个知识网格,按照标签分类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再组成知识子网、最终组成知识网络。就像盖大楼一样,一层层搭建起来,形成了一个稳定、方便的知识库(系统)。
当我们需要写作、制作课件的时候,只需要根据标签找到相应的内容就好。这就叫做知识的复利作用。
通过有效的知识网格化管理,每个知识网格都有相对应的身份标识,比如写作—>开头—>风景描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这些内容了。
二、建立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
当我们看到有价值的信息,会产生迫不及待去收藏它的情绪,这个决定并没有经过理性脑的判断。原始脑天生不喜欢思考却乐于做决定的特点,导致我们经常收情绪影响而保存一些于己无关的信息。
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会立刻收藏起来,如果觉得会对朋友有帮助,也会立即转发出去,这些都是我们下意识、未必经过理智脑做出的决定。
但这个行为,究竟会对我们自己或者朋友产生多大的帮助?可能未必。
从“以用为先”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收藏/分享的行为就属于无效行为。因为对我们将来的结果没有帮助。
那么。如何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会对我们产生帮助?就需要我们在收藏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早一点得到这份材料,我一定不会失去什么?
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中,想要沟通变得更有效,需要一定方法和技巧。
当我们看到这个信息,想要收藏的时候,与我们大脑中保存的之前失败沟通的案例相联系,并套用信息中包含的内容,就会发现这条信息的价值所在。
第二、如果我选择保存这份材料,我可以立刻得到什么?
如果这个信息,刚好能解决当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那么收藏起来、立刻践行。
如果能结合其中的方法与自己的应用场景,专门写上一条笔记,那收获就更大了。
第三、如果把这份材料分享出去,我一定会推荐给谁看?
每个人都喜欢分享,喜欢将自己认同、感兴趣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但并不是所有的分享别人会喜欢。毕竟,我们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不是。
如果只单纯地从“我想”这个角度去分享,反而有可能对别人造成困扰。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知识),但如果不加判断的收藏,只会增加自己的负累,并在内心产生“我有很多资料”满足感。但当我们需要自己大脑(存储器)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翻遍所有都找不到曾经的那条信息(知识)时,你又会是什么感觉呢?
着眼当下,以用为先,这才是“构建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的真正要点所在。
三、激发内驱力,做好自己的教练。
从小,我们就听老师在耳边不听地说:“学习是快乐的!要快乐的学习。”
等我们慢慢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学习是快乐的”这句话只可能存在童话之中。正如释若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句:
走出舒适区,是一件反人性、反本能的事情。需要有外部力量的干预。但如果这个外部力量是从人的内心生长出来的,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诚然,学习是痛苦的。为了抵御或者延长这种痛苦到来的事件,我们有时候会参加一些“21天成就某某”的打卡训练营,期待用一些外在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成长。
但事实又如何?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三五天之后有些懈怠,如果不是因为交了钱,或是因为面子之类的问题,可能都坚持不了21天。
可是,当21天的打卡训练结束后,我们大多数人有回到了原先固有的状态,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改变。在《智慧外脑》中,释若老师提到:
打卡固然可以给我们施加压力,督促我们付诸行动。但这种“盯防”,会导致我们内心产生抵抗情绪,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去对抗、去欺骗,但最终吃亏的,却是我们自己。想要改变,最好的当时就是“成为自己的教练”。
如何做?在这本书中,释若老师介绍了一个职场教练“GROW模型”。这个模型主要分为设定目标、分析现状、做出选择、坚定意愿4个步骤。
1.设定目标。
谈到学习,没有人会说不好,但究竟有多好,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大多时候我们是不清楚的。
只有树立起坚定、清晰、准确的目标,才能够帮助我们搞清楚,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有助于我们增强信念、坚定做下去的信念。
2、分析现状
目标明确后,结合自己的现状,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列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清单,并根据不同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
3、做出选择
了解自己的现状,清楚自己的目标,制定出来的计划才会准确、有效,也会更加详细,更加具备可操作性。
4、坚定意愿
列出计划清单,并且按照计划清单规定的时间进行复盘,总结成功经验,分析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强化目标,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
总结
建立科学、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需要一步一步去做,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
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外脑》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时不时尝到使用这种方法的甜头,看到计划清单上一个个目标的不断实现,都是促进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坚持下来,我们终究会成为一名善思、会学、能写的知识管理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