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二战喋血风云录
暗度陈仓——一战后德国军队的改革

暗度陈仓——一战后德国军队的改革

作者: 纸上谈兵123 | 来源:发表于2020-07-11 07:19 被阅读0次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军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德国陆军仅能拥有4000名军官和96000名士兵,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并取消了德军的总参谋部。战胜国想通过对德国军队数量的限制来压制其军事实力的增长,可是他们没想到,德国军队里出了这么个人物,他回避了数量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提升部队的质量上,尤其注重部队机动性的训练,被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他还曾担任蒋介石老蒋的军事顾问,并促成了中德双方的多项军事合作。此人便是被称为“斯芬克斯”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

      英国著名利德尔·哈特写到:“塞克特计划对重组德军极为重要,若无视塞克特计划的影响,对二战时期希特勒部将的任何评价都无甚价值可言,只有对塞克特计划予以充分的认识,才能对那些在1939年到1945年崭露头角的德军将领做出切要的评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背景,我们就不难看清这种军队的模式是如何打造成功的。”

      塞克特在《凡尔赛和约》允许的范围内,对国防军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尽量使组成国防军的骨干选自曾经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军官和下级士兵。他要将其训练为一支特种部队。新军的军训标准极高,他们士气高涨,技能高超,战斗力远超同时期的英法旧式军队。同为了让军官接受更好的教育,塞克特还派遣军官到日本、中国、苏联等国工作,在那里,他们可以操纵坦克。另外一些人参与民航运输任务,以训练飞行技术。在许多民间射击场和航空俱乐部中,国防军进行着秘密的地下训练,有朝一日虎归山,英法必定会尝到自己当年种下的苦果。

      另外,在灵活机动方面,国防军首发的军事手册强调:“兵有所动,必出其不意,否则难以克敌制胜。”,“哪怕改变原先的进攻重点,预备部队首先须向有把握进取胜的地方进军。”在此,德国军队所强调的,已经不单单是行动上的灵活了,还有目标的灵活性。在战争中,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变”字,心中坚持一个目标,而随时根据客观条件改变实现目标的方法;或者坚持打击敌人获取利益和胜利的原则,避实击虚,在各个方向上寻找敌人的弱点,而并不坚持一个战略目标,这便是灵活的精髓所在。

      十八世纪中下叶,法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其中皮埃尔·约瑟夫·德·博塞特提出了著名的“分进合击”思想。即把一支军队分成几个分散的纵队,使其向着一些不同的目标进军。博塞特认为,鉴于敌人不可能在每个地方都强大,所以一位分兵进击的指挥官便能够迷惑敌人,使之误认为他的主攻目标是真实目标以外的某一点,这项战略会迫使敌人放弃自己的计划,并且要么分散兵力应付新的威胁,要么集中兵力,守卫其主要阵地,从而削弱次要目标处的力量,因此指挥官起码能达到一个目的,也许还能达到更多目的,只要他的各个纵队遥相呼应,两个或更多的纵队能够迅速汇合,以压倒优势攻占因为敌人分散其兵力而兵力薄弱的一个目标。这种思想强调的便是军队行动的灵活性和战略目标以及战术的灵活性。

      哈特写到:“灵活性还在于它强调各级别指挥员都要打破常规,深入第一线,指挥员的手指要时刻紧贴战斗的脉搏,以便迅速的发挥其作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人的那句总结:“战争有两大要素,火力和机动,两者相较,火力优先。”法国人并没有意识到速度的重要性,而塞克特在他的著作《军人所思》中说到:“总之在我看来,未来的战争关键在于军队的机动性,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加上飞机配合,其战斗力更强,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全体部队都要同时处于机动的状态。”

      可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论述机动性这一重要概念时,塞克特竟完全未提及坦克,虽然如此,但是他的思想已经距离闪电战很近了。可见,在当时坦克还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情况下,塞克特已经提出了使用坦克的方法,只是没有与坦克联系在一起罢了。其实,早在坦克没有出现的十八世纪,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关于使用与坦克类似武器的想法,此人便是吉伯特。

      吉伯特寻求提高炮兵的机动能力,以实现火力的迅速集中,摧毁敌人前线上的一部分防线,造成决定性突破。他还建议用这种新型军队立即包围敌人所占领的每一处防守阵地,从而终止静态的防御行动,使战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如果当时有坦克,吉伯特一定是坦克的坚决拥护者。可见人的思想比科技的发展往往要快得多,就像在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被预言的东西在若干年后都实现了一样。人的思想是强大的,你可以限制一个人的行动,但绝对无法左右一个人的思想,思想是压制不了的。

      塞克特认为,作战部队最好由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组成,而且尽可能要用志愿兵,一个国家的男劳动力最好主要用于军工业,以便给正规军提供充足的先进武器装备,必须首先制定武器的类型并具备快速大批量生产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内所有身体健康的年轻男子都必须接受短期的军训,对年轻人要进行军事训练,但更要注重体能和精神面貌的训练,这套训练体系有助于加强军民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受过军训的广大群众虽然尚不适应机动作战或在正规战争中起决定作用,但足以能够保卫国土,同时也能给战场上的正规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兵员。

      虽然国防军的规模被限制在10万人,但是塞克特的目光并不仅限于此。他在军事手册的前言中写到:“这些军事条例是基于一支现在大军的军事力量,武器装备和部队所需的其他配置而拟定的,而不仅仅是针对根据合约所组成的10万人的德军。”塞克特已经为德军构建了一个发展的框架,一旦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军队便会飞速发展,并且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塞克特“德国国防军之父”的名号。1926年赛克特批准德国皇长子参加国防军的演习,在政治上引起轩然大波,被迫引咎辞职,塞克特对国防军的改造就此画上了句号。

      写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塞克特等人对国防军的改革导致德国日后走上了侵略道路呢?答案是否定的。著名高中语文老师井全州说过:“我们都喜欢以胜利者的姿态和过来的人聪明来评价历史,这恰恰是历史的错误。”如果我们认为塞克特等一批国防军官的所作所为在实质上加速了德国的侵略步伐,便会犯这种错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大肆扩军备战才真正导致德国走上了侵略道路。“塞克特更为实在的贡献在于他所提供的一系列思想重新激发了德军的活力,使德国军队在一个崭新的发展路线上挺进。”哈特写到,“战胜国惯于在数量上遏制德国军队,塞克特则使德军在质量上占据优势。”

      塞克特对德国军队的改组与德国日后走上侵略道路,只能说具有相关性,而不具有因果关系。美国思想家悉尼·胡克曾经说过:“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年冰激凌的销量与儿童的溺水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二者却并无因果关系。小贩卖给甲一把刀,并不能导致甲用这把刀杀死乙的结果,但二者具有相关性。美国著名政治家、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写过一首诗《钉子与国王》,很值得我们思考: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我们会发现这个相关性的链条很长,但是这个链条越长,相关性就会越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作用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亡了一个帝国。我们可以把整个链条都摆出来以告诫人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警示人们就算是微小的错误也不能忽略。但是我们不能去掉中间的部分,直接说:“丢了一个钉子就会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所以我们要注重小事。”这种充分性是不成立的。普通百姓家里可能随时都会丢钉子,甚至是成千上万的钉子,但是有成千上万个国家灭亡了吗?并没有,因此我们才说:“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这很值得我们惊醒。因此不要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混淆,这会导致历史性的错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暗度陈仓——一战后德国军队的改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xz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