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经济学概念,我认为很重要,但也很难,我这里所说的难,不是说定义上的难,主要是说应用层面很难。
这概念的名称叫边际。
我先不说定义,直接举一个我从李俊慧教授一篇文章里看来的例子。
经济学人假设人是自私的(自利的)。
说是有这么一姑娘,她说她经常在地铁和公交上让座,所以她不是自私的(自利的)。
那经济学人就会反驳啊,其中一个的回复是这样:
公交地铁上让座得到的心理安慰方面的利益大于站立的劳累带来的利益损失,所以人们才会让座。而有些人不让座,是因为他们自认得不到心理安慰的利益或得到的太少。
而李俊慧教授的批语是这样:
这回复貌似有理,其实是直接使用自私假设进行解释,是套套逻辑,不符合科学的要求。
但这套套逻辑是可以通过加局限条件来挽救的,接下来李师完整的分析是这样:
注意,这女孩说的是她“经常”让座,而不是“总是”让座。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她有时让座,有时不让座?难道她有时不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有时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用这句话一追问她,她就会哑口无言了。
当然,驳倒这女孩不是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解释她的行为。她有时让座有时不让座,不是因为她有时自私有时不自私,而一定是因为她在不同时候面临的局限条件是不同的,导致她有不同的行为选择。试想,这女孩在短途公交车上让座,但在长途火车上呢?一旦让了座就要站上几个小时、甚至整整一天,她还让吗?又例如,这女孩见到老人、小孩、孕妇、行李多的人会让座,见到年轻力壮、两手空空的人还让吗?
这些例子不是随便想出来的,我是有目的地进行了挑选的。前两个例子是影响成本上升的局限条件变化,最后的例子是影响收入(让座的效果)下降的局限条件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局限条件变化,这个女孩的行为也变化,而行为变化的方向是符合自私假设的(让座的成本上升、收入下降时倾向于不让座),所以她“声称”自己不是自私的理性经济人的话,已经被她自己的行为明确地推翻了。
上面是李师在她的《详解“边际分析法”》一文里的例子,这里局限条件的变化其实指的就是边际的变化。
根据李师所举的例子,我来试着梳理一下5月30号燕老师分享时的那一段故事。
5月30号晚上燕老师的分享是以一部日剧《垫底辣妹》为话题起点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afba01bf279debfe.png)
看截图里嘉航老师的问题,嘉航老师是在说,同样是独立带课的女老师,在武汉......注意“独立”、“女老师”、“武汉”这些都是局限条件,她们怎么做找到更好的出口?嘉航老师这里就是指出,不知道怎么做时,观察别人的经验,先要锁定相同的局限条件,再考察行为,而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去调研的。
更好的出口,这个就是看,同样的局限条件下,最后达成的那个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再看燕老师的回复,其实是没有接上嘉航老师的问题,是自己又创造了一个问题,而燕老师是在问,自己所在的行业有没有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选择,没有的话,别的行业有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的选择。是个大问题,还需细化行业内自己能选的方案,也得了解到行业外能被选择的方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d5bbc65fdfb62bf0.png)
再看接下来的对话,嘉航老师继续提问,目的是什么,其实是在探知需求。
燕老师直接回答了需求,把周末的时间花在陪伴自己孩子上,而不是工作中。
接下来燕老师补充的问题我认为还是没有提对问题。但是是从边际上出发看待问题。转行,如果说现在的周末从事的是A生意,那么,转行,就是从整盘生意的边际角度看问题。
A生意(行业)是一个选择,B生意(行业)是另一个选择,可能还有C生意,D生意等等。
这里引入成本概念,燕老师选择A生意(行业)的成本(代价)是放弃了从事B生意或C生意或D生意,有选择才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如果现在只有A生意,别的生意没得选,那就没有成本。
从整盘生意看问题,永远都只能粗略的看,想要精细得看,就得看到行业里面去。
燕老师在A生意(行业)里经营多年,换生意,机会成本很高,如果选择B行业,那么所付出的成本就是放弃了A生意,如果A生意收入是2万,B生意收入是1.5万+陪孩子,那么有可能燕老师是会选择B生意,但是,如果B生意的收入是1万+陪孩子,那么B生意就不会被选择了。
边际上看,还是看下一步的选择跟已有的选择做对比,哪个总收益高。
再举个例子解释一下说代价或成本,经济解释里提到代价或成本,一定是机会成本,有价格准则时,行为选择很容易被锁定,比如,到市场上买苹果,同样的苹果,价格信息清楚的情况下,A商户卖3元/斤,B商户卖4元/斤,如果没有类似于人情这种其他因素变化(局限条件变化)的情况出现,人一定不会买贵的。
还有,如果出现非价格准则,比如付出的代价换取的收益是非货币类型的,这个就不太好观察,比如一个医生可能工资低,但是可以额外收获尊敬,比如老师工资低,但是收获社会给予的灵魂的园丁的赞誉,这赞誉也是收益,再比如,一个人在两家不同的公司中选择了工资低的一家,那么可能是这公司离家近,可能是这公司不用加班等等,弥补了那部分价差,离家近和不加班也是收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07933c9f1a2bd1a4.png)
再回来看接下来的一段。
李立提出了问题,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是问需求,这需求就包含在选择的收益当中。
我们轮番与燕老师互动,很遗憾,最终没能给燕老师以清晰的信息来辅助选择。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信息费用的问题,想要用“边际分析法”,就得了解足够有效的信息,然后在其他局限相同的情况下,看其中一个局限如果有了变化,人的行为会不会跟着变化,如果说变了,那这就是关键局限,主要解决这关键局限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