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图,5元一份。”
买一份地图,走路全凭它了。那时候逛城市,地图就是向导。因其珍贵,自然值得珍藏。几年下来,西安地图就有好几个版本。北京,广州,哈尔滨……尽管都是一张方形纸,细观大有乾坤。真佩服那些地图绘制者,在一张纸上绘山画水 ,筑山搭桥,修街道建城垣,即使8000多米高的珠穆朗玛峰都绘制得毫厘不爽。
“高德地图提醒您,下一站钟楼……”地图电子化,纸质版地图早已无人问津。看看地铁上,全是低头在手机里“掘宝”的主,短视频,游戏,电子地图……以往他们手里很多人都拿张地图,夹着公文,手里拿着砖块一样的大哥大。
出门带机,万事齐备。外国人144小时免签后,直呼“中国难道已经到了2040年了,这么先进!”
以往,西安大街小巷报摊密布,甚至移动报摊比比皆是。
“来一份西安晚报”,这一定是原住民。一个肉夹馍,配一份西安晚报,下午会变得有趣充实。
“地图一份。”不用说这是暂时存进城市的客人,在异乡,有一份地图做指引,内心不慌,脚下稳当,再远也不会做迷途羔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报摊突然消失。那些各大报千奇百怪的促销方式不见了,报纸书籍成了难以出手的“洛阳纸贵”。
只要打开手机,新闻铺天盖地。“柞水一桥断裂,12人失踪……”大雨导致的灾难新闻从手机窗口弹出来,你还需要买一份西安晚报吗?
我家在延安交口镇,有天坐在跟前的侯小龙打开手机“看,你们交口镇塌房了”。新闻几乎瞬间到了眼前,无论你在百里之外还是千里之遥。
看着一条条新闻,我思念西安晚报那四四方方的黑白空间,从报纸阅读不仅仅是我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联通外界的智慧桥梁。
“这本《清凉山旅游》我买了。”在长安大学门口,有个旧书摊。我套5块钱买回这本80年代的书籍,翻开一看,竟然有张门票。票面5角。我赶紧珍藏,80年代清凉山旅游门票你想买都没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曾经笃信这句话的我也生发了怀疑。满大街手机,短视频有声书只需手指动一动就能看,简直比“易如反掌”还容易。
单位有个图书角,2000多册书籍林林总总,但翻看的人就像大雨过后的树梢,风一刮才撒下那么几滴。
看书,只有纸质好。当年的连环画伴随着童年,如今那些名著智书依然是我手头的读物,手机也看,仅限于出抖音和抖友互动或者听歌学唱。
纸质书笨重,但磨砂般的触感总能触发心灵感应。翻开书的一刹那,你会觉得天地都是你的。文字的魅力和美丽相伴,世界上还有这么宁静美好的港湾。
纸质书让人宁静,这是手机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很多人面对快节奏的现代化,无所适从,急急慌慌,一颗心悬在空中,担心工作,忧心房车贷,操心孩子,挂心父母。久而久之,灵魂就无处安放。这时候,有种选择——
拿起书本,走进书本,每次出来都是净化和静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45402/bdf61d7449abe34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