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3338/e7b716d08eaa2dc8.jpg)
今天看到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着坐满一个教室的零零后学生,讲述那个对八零后而言是童年,对零零后是历史的岁月。课堂上老师将当年看似稀松平常的故事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情,仿佛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感受着跨越时代的浪漫,新鲜感在他们的眼里由然地流露了出来,不时发出了阵阵充满敬意的笑声。
这位老师的一个大学同学,眼光独具,特别另类,毕业后没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继续驰骋,却热衷于收藏记载历史的旧物,开了若干个据说生意不错的“旧物永续”门店,在他所及的范围内,哪里有拆迁,哪里有搬家,哪里有别人丢弃的旧物,哪里就能看到他骑着三轮车疾驰而去,在一堆堆废弃物里仔细甄别一些有价值物品的身影。
起初,他的同学们包括这位老师,个个志存高远,踌躇满志,都对未来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职业充满了向往,而普遍认为他是个疯子,对他执着地干起这一行充满了疑虑、不屑和不理解。
可是有一天,这位老师的学生们给他提出了一个请求,想让他讲讲八十年的青年和他们所处那个的时故事,想知道他们那时都是怎样的生活,当时的学校里都流行些什么,学生们崇尚些什么。
面对学生们的诉求,这位老师立刻想到了他的这位同学,马上向他发出了求助。很快,他那位同学在自己珍藏的物品中,挑出了带有那个时代烙印的部分信件,装满一个纸箱,给他寄了过来。
箱子里一摞摞的信封,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因为时代久远,泛着淡淡的微黄色,有些还有肉眼可见的被虫子啃过的痕迹,信封上,今天看起来用处不大的邮政编码工工整整地写在固定的方框里,贴在右上角价值不等的邮票告知着邮路的长短,一枚枚圆圆的邮戳记载着五湖四海邮寄员的足迹,或稚嫩或老练的钢笔字多多少少可以看出寄信人的性格。
那个时候,电话和手机的拥有量并不像今天这样普及,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但还未真正登场,人们尚不知道电子邮箱为何物,寄信发电报打电话,都需要去一趟邮局,家里寄来的汇款单上的数字,在今天看起来实在少得可怜,但勉强都维系了自己在校的基本生活。发一封电报,为了节省资费,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费尽脑力,一遍一遍字斟句酌,达到了惜字如金的程度。
想到今天,无论远近的人们,在需要相互联系的时候,随便拔出一个电话,发出一个短信,都可以轻松地跨越地域跨时空,必要的时候,想要见到的对方的画面,一个微信视频,便不费吹灰之力,他的影像即刻就可以出现在你的面前。
那个时候,人们写信,不光注重信的内容表达,也特别讲究信纸折叠样式的精美,巧妙的对折,精致的凹凸,魔幻的嵌套,那是写信人对收信人心情的表达,信纸装进信封时小心翼翼,拆信时信纸在手,犹如欣赏艺术品一般,每一细节都让人心领神会,那种情形是今天的孩子或许不曾体会过的独特感受。
那时候,书信几乎是异地大学生之间交流思想的唯一方式。记得我们那一阵子,每天最快乐的时间,莫过于取报纸书信的同学回到宿舍的那一刻。每一个同学都围拢过来,每一双眼睛都聚焦在一堆的信封中,急切地搜寻自己盼望已久的来信。有信的人,兴高采烈,眼里放着幸福的光芒,没有的,立刻蔫了起来,悻悻地走开,脸上难掩失望的神色。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看惯了错别字满天飞的各路搬运新闻,潮水般涌出的短视频让自己的手指刷得停不下来,似乎腾不出片刻的时间,通过书信梳理自己的想法,无法用笔触摸自己的灵魂深处,让“文如其人”、“见字如面”的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看来社会的进步,在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懒惰和敷衍,让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常态。
这个老师在讲台上出神入化地讲着那个年代的故事,看着台下这些零零后饶有兴致地听着,他们似乎有了一定的代入感,他们体会到了那一代人细腻的情感,老师也感受到了来自他们正面的反馈,看起来很开心,他终于理解了他的那位大学同学,理解了他所喜欢那个工作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