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道德经》看内卷和人生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2-04-26 20:00 被阅读0次

    通过读道德经思考人生

    最近一两年在我们的家长群体中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内卷”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使用的。

    2020年下半年,有几张图片刷屏网络,在清华校园里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 ,表现为自我重复而没有增进。如果用登山来比喻,演化就像是走盘山路,螺旋上升,不断缩短与山顶的距离;而内卷则是在山脚下或半山腰不断循环,永远无法登顶 。

    从商业上讲就是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那么从教育的角度看导致内卷的原因是什么呢!竞争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最重要的是学生不清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不清楚我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经济圈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我理解的“羊群效应”和“内卷”之间的区别应该是“内卷”中有更多从众竞争,而“羊群效应”更多的是一种从众跟随。

    那么从传统文化中如何理解网络名词“内卷”呢!《道德经》第二章中有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更能深切地理解了“内卷”和“羊群效应”。

    善和恶,美和丑,好与坏都是来源于以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为原则,适我意者就是好,不适我意者就是坏。所以宇宙间的大道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人们不知道真正的“道”而起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有了选择,有了选择就有了跟随,有了跟随就有了竞争。

    我们观察大自然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我们身体的器官一样,很多人认为阑尾是多余的,而它可防止一些细小的病菌、寄生虫或其他异物侵入。

    如同我们的孩子一样,没有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孩子都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像每一位父母都是好父母,只是我们没有一些正确的认知所以我们创造出了不一样的行为和结果以及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无论是“内卷”和“羊群效应”还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背后的本质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更不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自己实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的东西和自己实际需要的东西是否一致,自己想要的结果所具备的能力和实际的能力的差距是多少,否则历史上就不会因为因为崇尚美而出现“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情境。

    崇尚某一项东西并没有错,但是盲目地崇尚某一项东西是错误的,正所谓跟风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办法,但是没有思考和判断的跟风更多的是趋于平庸和被淘汰。

    那些曾经在流行计算机的年代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以及前几年崇尚名星光环而报考艺术院校的学子们不知道他们如今是哪般模样了。

    在教育我们孩子的过程中通过我们中国古老的智慧和历史事件以及现今社会的现象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在为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引路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今日的热门是否是明日的冷门,风向总是会变化的,人生最悲催的,不是找不到风口,而是每次都站在了风口上,但却始终飞不上天。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之看见了此时的“风向”,我们不知道它会持续多长时间,同时我们不能准确地预知“未来的风向”,本质是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的无常,夸大了自己的经验。

    佛经上有句话是“汝非阿罗汉,汝意不可信”,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多少都有偏差,不可执着一己之见,无论知识有多高,我们都要承认自己的局限。

    一切从孩子的天性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上一棵种子“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成为我要成为的人”。

    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就像生命如同一片树叶,绿枯之间;金钱如同一班列车,进出之间;事业如同一场博弈,输赢之间:感情如同茶水,浓淡之间;我们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他们也是如此,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我们只需要像养育一颗植物去养育她,试想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他,你会观察他长得不好的原因,他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会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只需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学科类别有无相生;知识难易相成;个头高矮相较;认知与心态相和;行为与成果相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最能体会无常变化的过程,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到不执着,不落偏,不强加。像大地母亲对待万物一样对待我们的孩子,生之育之长之教之,生而不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我只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教育她),为而不恃(我们把孩子培养好,不觉得这是自己的功劳而是告诉自己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长而不宰(父母把孩子养大,不期待她的回馈,我只是告诉自己说孩子仅仅是通过我的生命通道来到这世上,通过我的生命活出她最好的生命而已),功成而弗居,弗为弗居是以不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自己为了他付出很多之类的话,一旦炫耀自己的功劳,孩子不但会有压力而且孩子想逃离,逐渐失去感恩之心)。

    杨绛先生在暮年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想养育孩子最美妙的风景,是淡定从容地培养她具备各种人生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过《道德经》看内卷和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eh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