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秋兰
人生有许多堂必修课,关于衰老和死亡更是终极必修课。
我一直犹犹豫豫,不肯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死生有度,生命无常,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要我花尽大半生时间来点拨,去感悟。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是会梦见死亡,脑海里幻想濒死的状态。在反复发生的噩梦里,我妈妈的尸体出现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敲打着我敏感的神经。
梦中,现世的花红柳绿与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及对未来的迷茫纠结,常常在我的眼前恍惚。醒来后,惆怅、焦虑、死磕。
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好的生活,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满足的人生,如何接纳最亲近的人突然离世的信息,我愈来愈没有固定的答案。苦命的妈妈、年迈的公公婆婆、身边各种癌症患者……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身体的衰退像藤曼一样悄悄蔓延,而死亡有时与衰老根本没有必然的明显联系,亦跟年龄无关。
看《最好的告别》,一开始被标题吸引。我经历过生离死别,也体验过不同形式的离别,什么是最好的告别,我还真的无从知晓和做出判断。
作者阿图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他妻子的姥姥高龄独居,从自信走向自欺,再到可悲的历程;一对医学专家夫妇一步步迈入衰老栈道,亲历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逐渐滑向深渊;一个有创意的社区医生改造传统养老机构;阿图父亲得癌症之后的治疗过程),用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探讨了有关衰老和死亡这一大众都很避讳的课题,告诉我有关衰老和死亡的常识,读来真实、感人。
我开始理解医患关系,了解医院内部的隐秘内幕,知道医生也有许多不可告人的谎言,并反思自己对待衰老、死亡的一些观点。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在最后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精彩?我想,我在临终之时是不愿意在身上插各种管子多活一天的。
读完《最好的告别》,我开始接纳死亡的必然性,逐渐明白老子《道德经》里的“道法自然”和李汝珍 《镜花缘》中的“尽人事、安天命”的深层含义。是的,无人可以逃脱生命的悲剧——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都在不断老去,走向死亡。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即便我们选择心存侥幸地回避它,无力的活着,死亡仍是最后的告别。
生命是一条单行道,不可逆向,不能回程。
如何认识和了解衰老和死亡,怎么理解生命当前情况和潜在后果,当死亡靠近,有哪些恐惧,有哪些希望,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操作步骤是什么……作者以一名优秀的医生视觉在《最好的告别》里娓娓道来,给予我生命的启迪。
是啊,活着活着,我们就老了。生命根本没有起跑线,贫富贵贱又如何,百年过后,谁都免不了归于尘土。如何生存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从在意成功、自我实现、拥有和得到,到把目光转向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点滴愉悦和跟最亲近的人的亲密关系上。所以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属于人生的某个阶段,根本不适用于衰老和死亡阶段。
是的,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少想到自己年老或即将死亡时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长,特别是当我们身体健康时会相信自己长生不老,也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自己“一切皆有可能”,我们总是花很多年的时间为理想的未来获取更多的技能和资源,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资讯,以便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渴望成功、想要出名、希望升官发财等欲望总是排在人生秩序的前面。可是当死亡来临,所有的拥有都带不走,所谓的功名利禄也不过是倒在手里的水,终将被风带走。
当云帆过尽、风景看透、历经沧桑之后才猛然发现:生活中最好的事是自己能上厕所,自己能吃饭,自己能睡着。
我们希望自己能做自己故事里的主角,能控制剧本的情节需要,可是当衰老悄然改变生命的轨道,我们就变得力不从心。
衰老是什么呢,它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失去健康,失去亲人,失去各种能力,失去依恋,失去曾经那么努力维系的人际关系网。一旦衰老导致衰弱和各种病症,似乎就无人可以活得快乐,因为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作者说“病人是否捡回一条命全靠疾病本身的自然进程,医疗的作用很小,或者根本没有作用。”毕竟,医学有它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死亡,不选择逃避,提前为人生的最后一步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然后去享受现在的生活,亦是一种勇气。
“当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不再寻求更多的权力。他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和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维持与他人的联系。”是啊,人在最后时刻想要留住的才是对他最重要的。不企图控制,不降格以求,不居高临下,而是了解、尊重、信任与关怀。
死后是怎样的呢?毕淑敏说,死后我们会化成烟。烟在天上飞,但它终将会落地。构成我们生命最基本的那些小粒子,携带着我们的信息,在宇宙中穿行,那是一幅打乱了的牌,只有极少数的时候才会再化成人形。我们会变成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显性或隐形地俯视着世界,在无垠中沿着永恒的轨道盘旋。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生命的最后一课,所有活着的人都要面对,而如何毕业,能否做到中华民族传承的“五福”之善终,在于个人的智慧和运气。
我想,到了那一天,我知道自己如何做选择,也知道当前怎么过生活。
2017年12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