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首歌唱遍了大街小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对远方的憧憬,对自由的向往,藏在心中。
生活是什么?生活一半是柴米油盐,一半是山川湖海。生活是昼夜往复,也是日升月落。
梁实秋在《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中,从为人处世、饮食和怀念故人等几个方面,回忆了无数个寻常日子,如数家珍,也道出了对生活的真相的理解。
开篇《让座的惨剧》,读起来啼笑皆非,他说:“让座本来是个悲剧,在我这方面是悲剧,也许在对方是个喜剧,然而也有时竟演出惨剧来”。
这话说得真实而朴素,也许人人都遇到过关于让座的问题,让座前的片刻思考,让座人与被让者之间的互动态度,或尴尬或不领情,或友好,不尽相同。
除了让座,探视病人也是人们几乎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谁能想到,探视病人也是一门学问呢,竟然也透露着为人处世的态度呢。
梁先生说有一次他生病,对于远路来的人,在问起他的病情的时候,他通常会讲得夸大一些,而且要强调病的危险,这样才能让远道而来的人感觉此行不虚,不会过于失望;如果是周围的朋友们,就把病尽量说得简单一些;还有一些格外热心的人,为了让他们也能够感到愉快,即便不口渴,也要请对方帮忙倒一杯水,这样朋友便会有一种帮忙的愉悦感。
单是探病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能透露出梁先生的为人处世,在细节中可见端倪。
从让座,说到天气,从门铃,讲到电话,都是寻常物件,都是平常事,都一样的普通。可是,却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如此接地气。
其中《考生的悲哀》一篇,写得更是栩栩如生,他回忆自己在参加考试时,“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
看到这里,考试前准备用具的小心翼翼,仿佛把有过考试经历的人都带回了当时。
担心考不好,对不起自己平时的努力;担心名次太低,考不到理想学校;担心考场上水笔没墨,铅笔断铅,总之是各种忐忑不安,一颗心在那儿悬着,不肯放下,也放不下。
好不容易考完了,心也放不下,因为还要等待成绩!“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在等候成绩出来的时间里,在心里既要乐观点,往好处想,也不能太乐观,还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心理战。
梁先生说:“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上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地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
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坏成绩的恐惧,对未知命运的担忧,所以才会“一夜没睡好,直做梦,净梦见范进”。考试,简直成了梦魇。
如今,我们再不用像他那时那样“一整个月都耗在考试中间”,而且,即使名落孙山,也还是有不少选择。
经年累月后的某一天,当我们回忆起曾经参加考试的情景,大概心里只是觉得回味无穷,先前对考试的惧怕与憎恶大概也都消失不见。
人生中的每个阶段,每段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精彩也好,难捱也罢,过去了就是过去了,难以再寻。
梁先生说:“一个人在学校读书的时间,是最可羡慕的一段时间,因为他没有生活的负担,时间完全是他自己的。但是,很少人充分地把握住这个机会,多多少少地把时间浪费掉了。”
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学生时代,没有那么多压力和任务,大概只是专心学习就好,可却很少有人珍惜那大把的时光,而是成年后才悔恨做学生时学得不够。
年少时盼着长大,年老时想时间慢些。年少时没有什么经历,只有未来,年老时经历足够多,却也只剩回忆。
时光的宝贵、人生的珍贵也正在此,因为回不去,不能重来,便更加弥足珍贵。
生活到底是什么?正如书名一样,《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生活只是像它本来的样子。
也许我们并不能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但是,我们都在探查与追求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饮食,对人,还是对生活。
我们倘若能把每一个庸常的日子,过得饱满而丰盛,这便是意义。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网友评论